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需要层次理论及其价值

(2008-03-04 18:50:47)
标签:

文学/原创

杂谈

分类: 智慧的紫色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的新流派,它被看作是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之后的西方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超越了科学实证主义的范式,力图建构一种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基础的心理学体系,是西方心理学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变革。它把人的本性和价值提升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要位置,重视对人的精神生活及其内在价值的研究,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恢复了意识经验研究的心理学传统,开创了意识经验研究的新方法,为组织管理学、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疗等诸多领域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手段。

    而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并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的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则是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论和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论的基础上,以整体的和动力的观点探讨人类的动机性质和特点,创立了需要层次理论,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建了一个主要理论。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需要层次理论

    作为马斯洛的人格理论的核心内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要想了解、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必须首先研究人的需要动机,需要是人其它一切行为的动机产生的源泉和基础,需要的性质、强度决定着动机的性质和强度。

    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本需要,或称缺失性的需要,是人类生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普遍的生理和社会需求,属于低层次的需要,主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另一类则是发展性的需要,也称成长的需要或超越性的需要,是指个体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潜能的需要,它包括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1]这样,马斯洛就将人类的需要建立成一个金字塔型的结构,只有在处于底座的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并逐渐实现这些需要。这个金字塔型的需要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它与有机体的存在有直接的关系,是维持个体生命存在的需要,是人的各种基本需要中需要优先得到满足的一种需求,它也是人与动物共同具有的一种需要,可以说,这种需要是自人类尚未从猿进化为人类之前就已经天然存在于人类的自然本性之中了,是人类的一切需求中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的一种需要。它包括食物、空气、饮水、睡眠和性等方面的内容。

    所谓民以食为天,对于一个饥饿已经达到危险程度的人而言,除了食物,其他任何兴趣都将不复存在。所以,在历届王朝更替中,只有真正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的政权,才能长期存续,而那些不能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的王朝,总是会被那些被官逼民反的所谓的“寇贼”们推翻政权。

    但是在现代社会生活的条件下,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生理需要是很容易就到满足的;所以,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虽然重要,也应该予以关注,但也不能认为在个体从第一层次中的需要中解脱出来,应付第二层次的需要以前,必须满足第一层次中的所有需要;因为一个人可能是周期性地处于饥渴之中,但只要他的生命不为饥渴所控制,他就依然会有更为高级的需要。

2.安全需要

    在令人满意地应付了生理需要之后,就会出现一整套寻求安全和稳定的努力,安全需要便会成为支配性的动机。

    在马斯洛看来,安全需要的含义是广泛的,既有个人安全的成分,如人们对安全、稳定、保护、依赖、免受恐吓、焦虑和混乱的折磨得机体追求,同时也包括社会安全的内容,即人类对于秩序、体制、法律、和平、安定、有所依靠等方面的需求倾向。[2]

    处于这一层次中的人,首要目标就是减少生活中的不确定的因素,尽力使自己的生活安定、平稳;这在儿童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具体表现在:物质上的操作安全、劳动保护和保健待遇等,经济上的失业、意外事故、养老保险等,心理上的希望解除严酷监督的威胁、希望免受不公正待遇,工作有应付能力和信心等;如果安全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会产生威胁感和恐惧感,而加入这种状态表现的相当严重,持续的时间过长,那么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就可以被描述为仅仅为了安全而活着的人了。

3.爱与归属的需要

    在前两类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个人便会开始出现交往的需求,在这种需要的驱使下,个人会对感情、爱、友谊和群体或团体组织归属产生一种强烈的渴望,他需要被人关心、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马斯洛的这种关于爱和归属的需求理论是从性本能中升华而得出的观点,但马斯洛同时又认为,爱和性并不是同义的,性可以视为一种纯粹的生理需要,而爱德需要则主要是感情方面的因素,它既包括给予别人的爱,也包括接受别人的爱。

    社交的需要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克服孤独、寂寞感;如果一个人在这方面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话,那么他就会产生孤独感和被遗弃感,并最终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导致其成为严重的变态犯罪分子。

4.尊重的需要

    希望得到他人的重视,获得他人的尊重,这种需要是低层次的需要中的最后一种需要。马斯洛认为,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对于自己的稳定的、牢固不变的,通常是较高评价的需要或欲望,即对于自尊、自重和希望得到别人尊重的欲望。这类情感一般都来自个人从事于有益于社会的活动,是对自身实力、成就、胜任感和能力感的期望,也是对于地位、名誉、声望或感念的欲望。

    所谓“人要脸,树要皮”,人生在世,很多人就是为了争那么一口“气”,为了获得尊重,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但是,一旦人的自尊心受到挫折,他就会感到自卑、软弱和无力,并最终导致丧失了基本的信心。当然,自尊的需要还应该建立在一个较为现实的基础上,否则,反而会形成自负。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内在的、自我潜力最大程度地得到发展与展现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追求,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欲望,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一种人自身发展水平的理想状态。

    当人的基本需要得到了满足之后,有那么一群人便不再满足那些物质的东西,他们开始追求更为深层次的东西,他们在物质之外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知识,以满足他们求知和审美的需要。正如马斯洛所说的:“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都无法安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这一需要我们就可以称为自我实现的需要。”[3]

    当然,在社会人群中,由于受到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因素的限制,只有少数人能够达到自我实现的状态,从而最终成为具有完美人性的人。

至于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关系,马斯洛提出了如下的主张:

    首先,人的需要和动机是多种多样的,而人的主张需要可以从低到高依次呈现出五种水平,前四种水平属于较低层的需要,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是高层的需要;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也就越强,其潜力也就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也会相对减弱。

    其次,低层次的需要是高层需要的基础。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之后,高级需要才有可能出现,并最终得到实现。

    第三,低层次的需要实际上是人类,乃至动物共同的基本需要,它们与人的生存直接关联,而高层需要则不同,它是为了给人到来精神上的喜悦、满足和幸福体验,并最终达到精神安宁和内在心理的充实而产生的。

    最后,不同层次的需要的满足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不同;层次水平越高,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就越高,特别是高级需要要得到满足,往往需要非常良好的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等外部条件。

 

二、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一个比较完整的需要理论,它系统地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发生、发展与需要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正是这种将需要当作动机产生的基础,并根据需要的层次划分对相应的动机进行划分的理论,促进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的应用与发展,为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心理学基础,使得现代管理学逐渐抛弃了传统的“经济人”或“X人”的思想,而把人看作是不断追求需要的满足、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潜能的社会人,从而更加有效地启发了企业管理者如何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

    当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它把人的基本需要说成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从而否定了社会环境和教育对人类的影响,模糊了人的生物学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差别;同时,马斯洛在建立该理论体系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个人实践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而是从抽象的人性出发,认为人的本质是超越社会历史的,抽象的“自然人”,这就使得由此得出的一些观点就难以适合某些国家的实际情况。

 

三、需要层次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

    虽然,对于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存在有不少地批评,但是我们并不能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就是不正确的,是不好的;正相反,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贡献是巨大的,是空前的,就像上面说过的一样,它是一个比较系统的研究理论,对实践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它的层次划分合理,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现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马斯洛提出的五种需要中,最为重要的自然就是作为其他各种需要的基础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正是基于此,我国才相继提出了解决温饱问题和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重要的现实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人对某一方面事物需要越强烈,他的积极性就越高,动力就越大;需要总是在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增加,需要又总是推动人们去不断地努力,去不断地奋斗。在人类的历史生活中,人总是在不断的努力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在实现了衣食住行和安全感等基本需要之后,人类开始考虑追求感情和尊重,并不断地向精神目标靠近。正是这些许许多多不同的需要,给予了人类不断改善自己,发展自己,并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的动力。

    总的来说,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给人们的未来指明了道路,让人们对自己的需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叶浩生主编:《心理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刘邦惠主编:《心理学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 叶浩生主编:《心理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页。

[2] 叶浩生主编:《心理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94页。

[3] 转引自叶浩生主编:《心理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95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茶.稻草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