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案例】8岁男孩的妈妈为何既爱儿子又经常想逃离?

标签:
亲子案例爱的教育育儿家长会 |
分类: 爱的教育(新民晚报) |
【亲子案例】8岁男孩的妈妈为何既爱儿子又经常想逃离?
逃离的妈妈
珊是个8岁男孩的妈妈,平时工作很忙。儿子聪明活泼,学习成绩优秀,与妈妈非常亲热;但珊却经常感觉自己精疲力尽,既想见儿子又害怕,常常有希望从家中逃离的想法。
珊自认心中非常爱儿子,因为工作实在忙,与儿子相处时间比较少,所以也经常想儿子。但最近却发现自己每到准备回家的时候都有些迟疑,而离开家的时候却有种摆脱的轻快感。
珊感觉自己面对儿子的亲热,既有负疚感又有厌烦感,她不知道自己怎么啦,自己不是个好妈妈的想法经常折磨着她,让她既感到痛苦,又无力改变。
刚见到珊儿子的时候,感觉这男孩真的非常讨人喜欢。他大大方方地跟人打招呼,非常有礼貌的样子。与他交谈也非常愉快,这男孩知识非常丰富,会讲很多故事,反应也很灵敏,与大人谈话落落大方,对答如流,好个聪明可爱的孩子。
可是,过了一会儿,问题就出现了。一旦珊与别人说话,注意力不在儿子身上时,这男孩就一改刚才的懂事可爱,变得捣蛋与纠缠了。
他拉着妈妈的手,一定要妈妈听他说话;一旦妈妈没有及时回应,就抱住妈妈,用手捂住妈妈嘴巴不让妈妈说话。甚至还纠缠在场的其他大人,要求大家都听他讲故事。很显然,这是个要求得到高度关注的孩子。
从心理层面分析,希望得到关注是每个人本能的心理需要。但是,需要过分就成了问题。
需要高度关注的孩子,一般内心总是缺乏安全感的,他们经常小时候有与父母分离、缺乏关注的经历,这样的经历让他们觉得,只有得到父母关注才是最安全的。
他们可能为了得到父母关注而做出正向的行为,比如学习成绩优秀、有特殊技能、表现得特别乖,等等,以此获得父母的表扬和关注。而当正向行为无效时,也会变得捣蛋、纠缠、不守规则,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即使由于做坏事被父母打骂,也还是得到了关注,总比被冷落在一旁要好。
这个男孩因为父母工作忙,家中又没有老人帮忙,从小到现在,经常被托付给不同的亲戚朋友照顾。这种居无定所的无规律的生活,使他非常依恋妈妈,每次见到妈妈就缠着不放。
而珊因为自己不能经常陪伴在儿子身边,内心有负疚感,所以也总是尽量满足儿子的各种要求。这种亲子关系使得珊儿子一方面学业优秀,一方面又经常在学校不守规则,弄得老师经常来找家长。而无论是表现优秀还是捣蛋,珊儿子都能成功吸引到父母的关注,所以两样武器换来使用,搞得珊疲于应付。
纠正珊儿子不良行为的关键,是珊要改变与儿子相处的模式,不要因为内心的负疚感而被儿子控制。一方面要多陪伴儿子,合理安排儿子生活,给儿子更多的安全感;另一方面也要改变无条件满足儿子的教养方式,坚决制止儿子某些不良行为,给儿子建立良好的行为规则。
——刊登于《新民晚报》心理周刊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