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案例】妈妈过多数落,孩子成了“慢吞吞”

标签:
亲子案例育儿亦君工作室 |
分类: 爱的教育(新民晚报) |
9岁的木木正读小学三年级,平时在学校行为规范,老实听话,学习成绩也还不错。但他有一个让妈妈非常担心的问题,就是做什么事情都是“慢吞吞”的。
按理木木已经9岁了,自己起床穿衣应该没有问题,可是他就是动作慢得出奇。
他家离学校比较远,每天早上起床的时间本来就比较紧张,看他慢吞吞的样子,妈妈只好自己动手帮他穿。
吃早饭也慢,每次都是妈妈一边催促,一边用力把早点塞到他嘴里。
回家做作业也是慢吞吞的,才小学三年级每天就做作业做到十点多。
更严重的是,最近学校考试,木木竟然出现了来不及完成的情况,急得妈妈不知如何是好。
看见妈妈一连声地数落自己“慢吞吞”,木木在旁边小脸通红,难为情地低下了头。
他小声地辩解说自己也想快点,但天生就“笨头笨脑”、“木知木觉”,没有办法改变。
听到木木的自我评价如此之差,咨询师感觉到问题所在。
经过进一步了解,原来木木3 岁之前妈妈并没有觉得自己的孩子表现得比其他同龄孩子“慢一拍”。
只是进了幼儿园以后,有一次老师反映,木木在画画方面反应比较慢,握笔手指也不灵巧。这让妈妈很紧张,回家就逼着孩子练握笔,结果发现木木真的握得不像样,就逼孩子每天练习。
也许是木木不太愿意做,每次都拖拖拉拉,动作也是特别“慢吞吞”的。妈妈一气之下,就经常说孩子“笨头笨脑”、“木知木觉”,谁知发现这孩子竟然越来越“慢吞吞”了,原来只是练写字慢,后来发展到做什么事情都慢啦。
事实上,握笔写字画画需要儿童精细动作的发育,而这一发育在孩子3岁左右才开始,一般要到6岁前才基本完成。
而且每个孩子由于自身发育的因素,完成精细动作的发育有早晚之别,但只要在一定年龄段内,都属于正常。
因此,对于一位3岁的孩子来说,不能准确地完成握笔的动作很正常。
问题在于木木妈妈不了解,听了老师反映就采取“拔苗助长”的做法,结果孩子做不到又感到心理委屈,就采取“拖拉”的行为来反抗。
更严重的是,妈妈没有及时发现孩子拖拉行为背后的委屈情绪,却一再批评指责孩子,以负面的评价来伤害孩子,结果造就了一个“慢吞吞”的孩子。
这种妈妈对孩子负面评价给孩子造成的影响,在心理学上称为“自我预言的实现”。
即一旦孩子受父母的影响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评价,自我就会向着这个预言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导致预言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好孩子”确实是夸出来的。
咨询师指导木木妈妈“换一副眼镜看孩子”,每天仔细观察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不仅当场表扬,并且拿小本子记录下,在每个周末专门安排三十分钟“赞美时间”,总结孩子一周来表现好的地方,赞美并进行奖励,奖励孩子向父母提出满足一个心愿的机会。
半年之后,老师和同学惊奇地发现,木木变得越来越主动、积极,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再也不是原来的那个“慢吞吞”啦!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