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案例】优秀女孩为何害怕表扬?

标签:
亲子案例爱的教育亦君工作室育儿 |
分类: 爱的教育(新民晚报) |
害怕表扬的玲玲
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止一次啦,玲玲似乎天生就大度,凡事都为别人着想,在现在独生子女的时代,这样的孩子可真是凤毛麟角。
亲戚朋友都夸玲玲的妈妈教育得好,妈妈当然也很得意。可是,最近妈妈发现玲玲越来越不快乐,尤其是一听到别人夸奖她,就捂着耳朵走开,脸上竟然是一副痛苦的神情。还有好几次,妈妈看见玲玲一个人躲在自己房间哭。问她发生了什么事,一向听话的玲玲就是一言不发。这可把妈妈急坏啦。
当妈妈带着玲玲来到咨询室的时候,在谈话当中,我发现玲玲特别反感妈妈对自己的赞扬,一听到就皱起眉头,还好几次打断妈妈的话。
以心理学的观点看来,玲玲如此行为很反常,因为根据对人类心理需求研究,获得肯定和赞扬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应该是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的;除非这其中有不寻常的事情发生,才把这一人人都乐于接受的事情变成了让玲玲回避的事情。
探究玲玲的成长经历,发现玲玲虽然是家中的独女,却在与两位表妹表弟的共同生活中长大。外婆有三个子女,都因为工作忙,把孩子交给外婆外公带大。玲玲妈妈是老大,玲玲自然也成了三个小孩中最大的一个。
妈妈经常教育女儿要懂得谦让表弟妹,外婆也常常鼓励玲玲以姐姐的身份照顾弟妹。与其他独生子女唯我独尊不同,玲玲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谦让最讨外婆和妈妈喜欢。于是,她处处谦让,每次都把自己喜欢的好东西让给弟妹,由此来讨好大人,获得夸奖。这种行为成了习惯,于是在学校同学和老师的眼中,玲玲就成了人人赞扬的大度无私的孩子。
然而,从心理层面上分析,每个人都有自我需求,玲玲从小就养成的靠牺牲自己需求来获得别人夸奖的行为,实质上是对自我的一种压抑和伤害。
孩子两岁的时候第一次出现自我意识,在这一自我意识发展的敏感期,孩子需要通过一些保护自己物品的“自私”行为,来区分你我不同,确立自我界限,从而发展出良好的自我。而家长在这一时期过于强调谦让和分享,会抑制孩子的自我成长,甚至造成孩子自我扭曲。
玲玲就是因为家长的不当教导,过于顾及别人,模糊了别人与自我的界线,长期过度压抑自己内心的自我需求,产生了心理问题。
咨询师帮助玲玲关注自我内心的感受,调整其通过“讨好别人”来获得肯定的认知和行为,更多地关爱自己,学会自我肯定,渐渐地让玲玲走出了困境。
——刊登于《新民晚报*心理周刊》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