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5年06月08日

(2015-06-08 15:26:14)
标签:

990教子有方

亦君工作室

育儿

990教子有方】录音摘要:家长如何与逆反的孩子沟通?

 

2015年06月08日

      20141119日,家庭教育与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上海乐事社工师事务所副理事长、亲子心理教育专著《其实你不懂孩子的心》作者——亦君老师,做客上海人民广播电台“990教子有方”节目,与主持人金亚、编辑吴艳一起,与家长共同探讨关于“如何与逆反的孩子沟通”这一话题。

 

 

节目开题:

家长们发现,家里到了青春期的孩子发生了一些变化,经常和父母对着干,是不是逆反了?

 

亲子案例1

高一男孩在家长眼中的逆反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从初三就开始了。

 

男孩从小在父亲亲自教导下长大,小学时非常“听话”,父亲还会在家里亲自教孩子奥数,小学阶段经常能拿奖,但到初中后,由于竞争激烈,比赛失利,而父亲对孩子寄予很大的希望,因此经常用“不认真”来批评孩子。

 

孩子第一次逆反,因为初三学业重,老师已经对孩子进行了批评,而回到家恰好又遇到父母对他的“指导”,因此孩子发了很大脾气,把碗砸了。

 

专家点评:

青春期孩子长大了,首先从生理和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时父母应给孩子更大的空间,而不能依然停留在儿童期的管教方式。

 

亲子案例2

假期里,家人对孩子说教很多,同时按照家长的要求,布置了很多的作业,并且持续用说教的方式,孩子不愿意,而发生了冲突。

 

专家点评:

1、冲突预防

 

1)孩子和家人发生冲突的起因通常是学业压力过大,在语言沟通上,父母的言辞比较激烈,容易引起孩子强烈的反抗情绪;

 

2)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特别批评的时候,需要注意方式方法;

 

2、冲突发生后

 

1)在家庭冲突的第一时间,需要马上进行冷处理;在冲突双方之间,需要做一段时间的隔离,让冲突双方都冷静下来,然后再心平气和地处理;

 

2)在父母的一方和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夫妻没有冲突的一方,需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而不能因为是夫妻,就必须父母盲目站在一起说话,这样容易引起孩子的离家的极端行为(因为在家庭冲突中,孩子在心理上是感觉到弱势的,需要理性的一方家长站在孩子立场上,让他有情感的支持);

 

3)在冲突时,如果发生孩子要离家出走的状况或者其他逆反的情形,家长纯粹讲道理未必有用,可以用一些另类方式,如带孩子做一些生活的体验,让孩子自己感悟和反思。

 

3、在冲突发生后

 

1)需要没有参与冲突的一方家长,创造条件让冲突双方做一些反思和促进双方行为的改善;

 

2)在冲突之后,给孩子多点空间,适当鼓励其参加喜欢的活动,让孩子自己安排时间来完成家长布置的功课;

 

3)平时多注意孩子的情绪,家长也要控制自己情绪,在合适的时机给孩子做指导。

 

亲子案例3:(电话互动)

一个到30岁还在家里逆反的孩子。

 

孩子从初中时就开始逆反,并且随着自己的喜好而为;父亲希望他好好学习,但孩子却化大量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父亲对孩子严格,妈妈比较纵容;结果高考失利;进入大学后,家庭也经常有父子冲突;孩子到了工作单位,依然是和父亲的愿望相差很远,父亲介绍工作,他也不要,只考虑自己的需要。

 

专家点评:

孩子逆反是由父母的感受,事实也许是父母的意愿和孩子的意愿并不一样,父母要多关注孩子本身的需要。

 

讨论话题:

 

1、为何逆反?

 

专家观点:

孩子成长中,开始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意识,在建立新的自我,从心理学上完成同一感和同一性,因此青春期的逆反可以视为孩子独立成长的开始。

 

从另一个角度,孩子长大了,难道家长不希望孩子自己能独立思考,能做正确吗?

 

2、逆反何时发生?

 

专家观点:

不是所有孩子都在青春期逆反。个性比较强的孩子或家长打压比较多的孩子,最容易逆反;另外逆反未必全部发生在青春期;孩子在早期2-3岁也有可能逆反(天生个性强)

 

3、逆反后是否孩子一定要认错

 

专家观点:

可以不拘泥于语言的道歉,在家里,如果孩子对父母有行为上的改善和迁就,也是可行的,未必要强行嘴上道歉,而心里不服。

 

专家小结:

亲子关系需要经营,家长要学会有效沟通;

 

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孩子有自主决定的权利;

 

要孩子成长,家长自己必须要成长,夫妻要多学习为父母之道,不断改善。

 

                                    录音整理:钱红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