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5年01月22日

(2015-01-22 14:14:41)
标签:

990教子有方

育儿

教育

亦君工作室

 990教子有方】 2015120日录音摘要——

“任性”教育法真的任性吗?

 

2015年01月22日

 

       2015120日晚上20002100,家庭教育与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上海乐事社工师事务所副理事长、亲子心理教育专著《其实你不懂孩子的心》作者——亦君老师,将做客上海人民广播电台“990教子有方”节目,与主持人高源、编辑吴艳一起,与您共同探讨“任性”教育法真的任性吗?”这一话题。以下是小编根据录音整理的内容摘要:

 

开题:

最近,一些所谓的“任性”教育法火了:“在孩子面前争论”、“帮孩子抄答案”……家长们真是各出奇招。这些“任性”的教育方法到底有多任性?有可借鉴的地方吗?有需要重视的环节吗?你有过一些看似任性的教育方法吗?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见识见识那些有点“任性”的育儿经吧,分析分析这些非常规教育法背后的教育观念,以及有多少可操作性。

 

案例1“忽视”孩子

王爸爸:孩子5岁,如果他找我的话,有时候是可以“忽视他”的。

 

点评:忽略需要看情况:

1、当孩子无理取闹,或者得寸进尺、持续哭闹或有点要挟大人的样子时,家长就需要忽略,并且要求家里所有大人都这样。因为孩子这样做,是以此为手段来吸引大人的关注,让大人妥协,如果此时大人中,有任何对他的回应举动,容易形成一种和大人的不良沟通模式。

2、如果孩子遇到困难或有情绪,则需要大人的及时关注和安慰,这样为了满足孩子心理安全感。尤其新生第一年的孩子,特别需要和父母之间产生亲密和安全的关系,所以大人要及时回应,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的需要。

3、在孩子成长中,还需要培养孩子表达自己合理需求的能力。如不说话的孩子的案例。

 

案例2帮孩子写作业

 

点评:家长有时也无奈,尤其在考试前,各科老师没协调好,有时布置的作业多,家长怕影响孩子健康,可以有以下方法:

1、如果学校可以沟通,可以和老师及时沟通少做一点(确定的确是作业多,不是孩子故意拖延);

2、如果担心老师拒绝或孩子怕老师,可帮忙做抄写类重复劳动的作业;

3、做作业前,家长可以以睡觉时间为限,协助孩子合理安排作业的时间;如何孩子故意拖延,那家长就不该帮助。

 

案例3:在孩子面前争论

 

点评:

1、可以在孩子面前的:

1)夫妻有不同看法时,并能理智而平静地争论,可以在孩子面前展示如何解决问题的情形,有利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2)社会问题的讨论等;

2、不可以在孩子面前的:

1)情绪化的争议,则需要避开孩子;

2)如果双方沟通一致的原则问题,则不能在孩子面前争论。

 

网友互动:家庭教育的“有情没理,有理没情”——溺爱孩子或太有规则,不关注孩子情感。

专家建议:家庭教育应该有大原则,但小的行为上不要管得太细,容易束缚孩子的主动性。

 

案例4:使用命令语气

女士:孩子小学二年级,有些淘气,听不进教导的时候,我就明确用命令的语气告诉他,因为我让你这样做。对孩子们说这样的话好像显得特别简单粗暴,任性而强势。当时实际试验下来发现,有时候简单的命令对孩子会更有效果。当然,在做好规矩之后,我会同他好好解释为什么妈妈要让他这么做,而且也会当面检讨自己那么强硬的语气和行为,让他理解我的一片苦心。

 

点评:

1、简单命令有时是很有效的。命令语气适合于原则性、关键性的触及到家长底限的问题,有时甚至不需要家长说明理由;这样能使家长更有权威性。但这样的规则,不能太多;如果命令过后,事后抚慰就更好。

2、非原则问题,多听孩子意见,大多数情况是可以讨论的。

 

案例5:让孩子玩智能手机

先生:孩子初二,喜欢玩智能手机、看视频什么的。当然,电子产品并非一无是处,它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就和孩子定了契约,做好功课可以玩一会儿,功课做不出的时候先不去网上百度答案,自己先努力想想。

另外,为了不让他成瘾,我用了拖延的办法,就是给他设定玩电子产品的时间,到了快可以玩电子产品的时候,孩子通常会沉不住气,我就可以转移他注意力,训练他克制,当然这个要形成长久的习惯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只要我在家我就这么做,因为不是说一个习惯的养成要经过21天吗,我想这么做,总会对他的自控能力有效的。

 

点评:

1、可以给孩子配备智能手机,因为有时孩子怕同学看不起;

2、延迟满足是一种心理学的方法,但不主张用智能手机诱惑来训练孩子,容易引起反作用。因为从心理角度来说,得不到的东西更珍贵。如家长故意用钱考验有需要的孩子,而孩子一般会经不起诱惑,容易造成家长教育的挫败感;

3、家长可以和孩子达成共识:认同学习为主要的任务,让孩子自己对学习有要求,然后再满足孩子玩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家长再日常提醒和协助,就能够帮助孩子处理好这样的问题。

4、家长也要自己控制游戏或玩,不要对孩子造成诱惑。

 

                                                                                       (记录整理/钱红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