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儿童心理援助3
(2013-05-02 14:49:39)
标签:
亲子课堂亦君工作室育儿 |
地震灾后家长如何帮助婴幼儿(0—3岁)
——摘自《地震灾后儿童心理援助手册》
(5月10日吴亦君老师将在上海12355公益热线为志愿者做免费培训,并现场赠送《地震灾后儿童心理援助手册》,敬请关注)
1.婴儿期(0—1岁)的心理发展特点
在这个时期,孩子个体的生活完全仰赖照顾者的协助,因此在这阶段,最重要的“发展危机”,就是个体是否可经由与照顾者的互动而对外在的人际世界建立基本的信任。婴儿需要的是敏锐、稳定、且一致的照顾模式。因此,震灾后对一岁以下儿童所需给予之辅助,是替他重新找到稳定的生活规律与长期固定陪伴他的主要照顾者。救灾人士或机构能做的事,除了替失亲幼儿尽快找到能长期居住的家庭之外,也应帮助有年幼小孩的母亲本身获得所需之心理咨询协助,让她先能处理自己的灾后情绪,才有办法成为孩子安定及信任感的来源。
2.幼儿期(1—3岁)的心理发展特点
在这时期,孩子正逐渐发展肌肉之协调性,对外界各种事务充满了好奇。在不断想运用自己新发展出的动作能力去控制自己的身体并探索世界的同时,幼儿往往会犯错或是扰乱了别人的生活秩序。比如尝试自己喂食的时候把自己和四周都弄得脏乱,尝试控制大小便时失误弄脏了裤子。此时若外界给予支持与鼓励,则幼儿可藉此肯定自己能力,并发展出朝独立、自主迈进的基本生活基调。但若幼儿的探索受到阻挠、甚至因为犯错而受到责骂、处罚,那么幼儿不但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还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
在灾区现场的幼儿,可能因灾难本身的震摇、逃离、余震不断,以及因生活环境、作息、甚至照顾者的改变,造成冲击,而需重新面对其已经解决的婴儿期的发展危机。孩子会出现退化行为,此时家长要以提供额外安抚、避免分离等照顾更小婴儿的守则来处理这些反应。更甚者,灾后的幼儿仍是懵懵懂懂地探索着外界,闯祸在所难免,也考验着灾区父母的压力承受度。此时父母一定要及时纾缓自己的情绪,如暂时解除看管幼儿的压力与职责等;如果有必要,请向心理咨询人员寻求帮助。
3.家长的处理方式
(1)维持孩子在作息与饮食方面的规律性(如每天有固定散步睡觉吃饭的时段)
(2)避免不必要的暂时分离
(3) 提供额外的安抚活动(如睡前陪孩子更多的时间,唱歌或说故事等)
(4)预期孩子有暂时的行为退化;勿过度担心
(5)协助孩子用简单的话说出他内心复杂的感觉;在闲谈中让孩子用简单的话将事情说出来
(6)就地取材,给孩子简单的游戏道具(如石头、沙子,使用过的筷子等),让他能把灾难有关的害怕感受玩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