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5日
(2009-10-15 14:53:54)
标签:
杂谈 |
爱的教育
毛毛说“粗话”
刊登于 2009年10月14日《新民晚报*心理周刊》
毛毛妈妈最近特别烦恼,因为她发现,七岁的儿子竟然说起“粗话”来。毛毛的爸爸妈妈都是高学历的白领,从小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长大,接受的教导都是温文尔雅的文明礼仪和行为规范,他们对儿子从小的行为教育当然也是绅士式的标准。可是,自从毛毛进了小学之后,妈妈发现儿子开始调皮捣蛋起来,有时好像故意与妈妈作对,回家做作业也是磨磨蹭蹭的,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前几天,毛毛回家时,嘴里嘟嘟囔囔地反复说着什么,妈妈仔细一听,毛毛嘴里说的,竟然是“三个字”的粗话。妈妈大吃一惊,想到自己家上下几代人,从来没有一个人说过这样的粗话,儿子竟然小小年纪就说出这样下流的话来,火气上来,劈头就打了儿子,骂他说流氓话,不学好。儿子当时被妈妈的举动吓住了,抱着脑袋连连说,以后再也不说了。可是,第二天放学时,妈妈去学校接毛毛,看见儿子正在跟同学打闹,听见他竟然又随口说出了那句粗话。妈妈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冲上去当着毛毛同学的面就对儿子劈头盖脸一顿责骂,弄得儿子眼泪汪汪的下不来台,回家后一连好几天,都不愿意跟妈妈说话。妈妈看到原先亲密的母子关系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对儿子说粗话的不良行为又不知如何才能纠正,内心充满了无助和焦虑。
孩子长大上学,是他社会化进程的开始。孩子在与同伴或其他人的接触交往中,不免会学到一些家长所不愿见到的言行举止。对毛毛这样年纪的孩子来说,也许他根本就不懂这“三个字”粗话的意思,也不知道父母听了会如此反感,他只是觉得新鲜好玩,无意识地模仿发音而已。而父母强烈阻止的行为,会使孩子发现,讲这些字眼的粗话能获得父母关注,可能反过来强化孩子说粗话的行为。而有的孩子也会在以后希望引起父母关注时,故意说父母反感的粗话,用来当作对付父母的武器。毛毛妈妈对儿子讲粗话的行为,最好的处理方法是冷静对待,不当众斥责,不以自己的负面情绪责骂孩子;而以尊敬的态度与孩子讨论说粗话的问题,耐心向孩子解释粗话字眼中所包含的意思,同时,明确而坚决地表示自己不喜欢听到孩子再次说粗话的态度。如果父母能够尊重孩子,在他们不觉得难堪的情景下给予指导,那么,父母的要求和管教也就容易被孩子所接受。调查研究发现,有时候,父母对孩子偶尔出现的说粗话行为,采取不闻不见的态度,就是不去强调那些不好的粗话,也可以减少孩子说粗话的不良行为,使其最后自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