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直单位工作的利弊分析
(2024-08-15 15:35:19)在省直单位工作的利弊分析
有人说,在省直机关工作会很累,加班加点是常态;也有人说,省直机关工作工资待遇好,办事方便。
那么,省直机关工作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下面,结合自己遴选去省直机关后的工作经历、工作体会和所见所闻,跟大家一起交流。
01渐渐开始“不卑”
遴选到省直机关之前,我是一名在异地乡镇工作了六七年的科员(有1年县直部门借调经历)。
作为一名“三无”、异地、基层办事员,在乡镇工作那些年,我感触最深的是:我这个不起眼的“小卒”,要想做到“不卑”,很难,感觉我的腰杆没直过,我很自卑。
最大的难题,来自与人相处方面。
那时候,跟上级部门请示报告,得到的常是“下午3点前将数据报给我”、“你所负责的某项工作不合格,予以通报批评,我已经给你们领导打过电话了”等冷冰冰的话语。
而如果是我们领导、或资历比我老的本地干部跟他们沟通,得到的又是另外一番有温度的答复。
每次开会,因为资历最浅,我都是坐最后排,会后还要帮忙收拾会场……。
镇领导、本地人员对我也是不冷不热,在食堂打饭还时不时被编外人员插队。
我想,“人微言轻”,大概就是这般模样。
到省直机关工作后,虽然刚开始职级依然是科员,但是,我愈发感受到人生有了“高光时刻”。
工作中,我经常接到市直、县直甚至乡镇领导的电话,这其中,有乡镇“一把手”、市直部门科长、县直部门负责人等。
有时候在一些重要事情节点,我还接到过市直部门负责人电话。
接到电话不是什么重要事,关键是电话那头“请问”、“您好”、“还请帮忙”等话语,让我感受到很温暖。
我想,与之前在乡镇听毫无温度的“职言职语”相比,这时候的我,才享受到了正常对话,才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随着类似经历的增多,特别是陪领导下基层调研时候,经常被人“簇拥”、“环绕”、“尊敬”,我感觉自己活得像个人了,也渐渐自信了起来,很快做到了“不卑”。
02没那么“卷”了
由于乡镇是抓执行的最末端,这也就意味着,乡镇要同时接受来自县、市甚至更高级别的行政单位所部署的任务,去抓落实。
省以下不同单位间是普遍存在攀比、竞争关系的。
特别是当有的领导政绩观、性格等原因作用下,他们很想着让下属搞创新、自选动作。
这一因素作用下,很容易让基层成为“层层加码”的最终承担者。
我以前在乡镇工作时,经常接到不同部门的通知,要求搞创新、出成品,并且涉及到乡镇间的打分、排名。
这番操作下,乡镇与乡镇都不想成为垫底的那个单位,于是工作量增加的同时,开始“卷”起来了,都想在工作特色打造、经验材料等方面出彩,工作量因此平白多了不少。
由于省直机关直接接受省一级党委、政府领导,接受相关部委业务工作指导,对上机构、部门较少,因此不大可能出现“令出多头”、“多元指挥”等情况。
再怎么想卷,也卷不起来。
此外,省直机关是政策制定者,更多在于宏观把控、指导基层抓落实,更多在于“务虚”。
且政策的制定要求严谨、科学,因地制宜,不容易卷。
我到省直机关工作后发现,相比乡镇、县、市的横向对比与排名,省直机关相互间排名、攀比较少。
且省一级党委、政府对省直机关工作上的指导更多是宏观、把方向性质的,留给省直机关很多自主空间,这样,省直机关可以有更多精力指导基层抓落实,而不是去卷。
03工作任务更纯粹了
以前无论在县一级还是乡镇,因为人少事多的情况普遍存在,通常一个人要干多份工作。
比如在乡镇工作时,作为科员,我既要走村串户搞宣传、搞帮扶,要值班、要去巡逻看村民有没有焚烧垃圾和秸秆。
遇到山火、安全事故时还要去现场处置,还有各种报表、会务及材料撰写等任务。
硬生生把自己逼成了工作上的“多面手”。
而到了省直机关,因为处室较多、每个处室人员多,因此,每个人所负责的业务相对较为纯粹,只需要负责自己那一摊子事情就可以了。
比如我现在所在处室,共有6名在编人员。
其中处长负责全盘工作、厅党委班子的材料以及带队伍,副处长负责厅长的材料,一名四调负责宣传,一名一主负责优抚优待工作,一名二主负责党建,我主要负责内勤工作。
与此同时,负责对下的指导。
相对以前来说,现在工作任务更纯粹了,每个人都只需要负责一小块具体工作即可。
没有值班、随时可能出现的灾害事故处置、走村串户等任务,也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总绷紧神经,不需要半夜接到电话赶去单位处理突发、紧急事件。
从这个角度看,工作相对来说要轻松一些了。
04思维、眼界打开了
以前在基层的时候,每天想的是如何把工作干好,如何让镇领导、县相关部门满意。
由于身处基层,资源、站位有限,更多是“从下往上看、横向对比看”,最多是看看县里的指示、兄弟乡镇的经验做法、工作动态等。
因此,具体到思维、眼界层面,考虑更多的是怎么按规定时间把表格报上去、怎么在每个报送的材料方面胜过兄弟乡镇、怎么和前来调研或考评的上级领导对接好。
此外,还有一些生活方面的考虑,更多是考虑怎么节省开支、怎么攒钱到县里买房等。
现在想想,当时颇有一种“放羊娃”的感觉,眼界、格局都只是限于一隅之地。
也许,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只会低头干事,不懂抬头看路”吧。
到省直机关工作后,由于站位高了,工作上更多是“从上往下看”。
我发现,每次,对于基层报送的材料,如果只是常规性工作,领导一般不会细看,只注意看“有没有”而不是去看“好不好”。
毕竟,抓大放小、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工作方法。
我发现,每次下基层调研,如果时间短、任务多,我们一般只记得基层单位的主要领导,对于那些普通干部,不管他再怎么努力表现,一般没多少印象……。
我发现,在享受到省里交通、医疗、教育等便利之后,我不再想着怎么到县里买房,而是在思考如何“人往高处走”。
我发现,到了省直机关后,思维眼界打开了,以前所认为、所坚持的“真理”,很多都是错误的。
在省直机关,更多是站全省、大局角度,考虑的是平衡、导向。
毕竟,努力、不出错只是基础和前提,站高一级,所考虑的重点就不同了。
05也面临很多弊端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到省直机关工作后,我发现,同样需要面对很多弊端:
比如工作上的高标准严要求,在以前,工作任务虽然繁杂,但至少,每件事情不需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毕竟,标准没那么高。
可到了省直机关工作后发现,那标准要求是真的高,所有东西都要求原创、有依据、合法合规。
记得刚来省直机关工作时,为一个教育方案我整整写了15天,几易其稿,每天写到凌晨。
关于省直机关的工作要求,由此可见一斑。
比如高房价,以前在县城四五千一平米的房价,就足以让我知难而退。
可到了省厅后,虽然比以前多了项购房补贴,且年底绩效比以前要高。
但在近两万一平米的房价面前,增长后的福利待遇只是杯水车薪。
好就好在,省直机关的公积金还算可观,我只需要省吃俭用将买房时东拼西凑借来的首付款还清即可。
比如高竞争高压力。
虽然我在省直机关工作,但由于所在省会城市落户政策所限,我的户口迟迟没有迁过来。
随之而来的,就是小孩上学、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不便。
作为一个外地、“三无”人员,在没落户过来、没存款的情况下,要想跟本地居民在子女读书、今后教育等方面竞争,压力可想而知。
再比如获得感方面,到省直机关工作后提拔晋升将会很快、天花板不容易达到,这个一点不假。
但,因为领导职数有限,很多人四五十岁了仍然没提任领导,干的是办事员的事情。甚至是在比自己年龄小很多的领导手底下干事。
如果一个人仕途有野心,想当领导,那这样的情况对其肯定是一种折磨,会没多少获得感。
我所在处室的四调,就已经五十多岁了,而处长还不到五十岁。
四调虽然平时看起来心态好,不在乎。
但听别人说起,有时候跟他私底下一起吃饭聊天时,他常酒后吐槽,说对自己当前的处境感觉比较尴尬。
06写在最后
到省直机关工作,虽然在身份地位、话语权、工资福利待遇、工作内容纯粹度、工作自主权、眼界格局提升等方面有很多好处。
但与此同时也不要忽略了随之而来的弊端:工作高标准严要求,高房价高竞争,很长时间不能当领导导致的获得感不够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省直机关工作,利弊肯定不止以上列举到的,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应一分为二看待,客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