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优和提拔关系大吗?
(2024-08-15 10:59:52)
有的人认为,评优了离提拔就不远了。
也有人说,连续多年优秀也没看到有提拔优势。
那么,评优和提拔有关系吗?
答案是无必然联系。
01提拔只是评优的众多目的之一
评优是体制内的资源,但不是极稀缺资源。
虽有比例限制,但数量不少、频次不小(按类型分有平时考核、专项考核、年度考核,或每月、或每年、或定期开展一次),原因很多。
评优秀,目的很多,要么是领导本着“平衡”的原则给予照顾,要么是为了激励老黄牛继续低头拉车。
要么是这个人确实优秀、领导按“有为有位”的导向给予其奖励,要么是为的下一步提拔、重用蓄能。
要么是弥补下属在其他方面的“损失”……
评优的出发点、目的很多,但其中与“提拔”有关的不多。
换言之,评优和提拔可能有关系、可能没有关系,可能有极大关系、可能关联不大。
02没规定评优一定会提拔
规定方面,根据《公务员考核规定》,年度考核1次优秀的,获评嘉奖(得1500元奖金),晋升上一职级所要求的任职年限缩短半年。
年度考核连续3次优秀的,记三等功(得3000元奖金),晋升职务职级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可以看出,制度设计方面对评优的作用还是有所肯定、支持的:评优有利于提拔。
评了优秀,提级能缩短年限;连续3年获评优秀,提职、提级都有优势。
可实际操作层面,不仅“缩短提级年限”、“优先提职、提级”难以实现,有的地方连嘉奖、三等功都难以落实。
毕竟,任何规定都是要结合实际情况执行的。
再者,规定中只是说“晋升上一职级所要求的任职年限缩短半年”、“晋升职务职级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并没有说“一定要考虑那些获评优秀的个人”。
所以,实际中,获评优秀和提拔关系不大,评优作用有限,评优并不一定会促进提拔。
03提拔的操作逻辑更系统更复杂
评优可以按“平均主义”、照顾性安排操作,评优可以一年一次(或一月一次、一季度一次),评优可以按个别领导的喜好、群众的投票票数多少等来定结论。
但提拔相比要严谨严肃很多。
提拔是体制内极其稀缺的资源,是最核心的资源,是天时地利人和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需要单位有职务(职级)数空缺,自身德能勤绩廉过硬,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满足工作经历、年限、学历要求,需要领导认可及推荐,需要得其势、有机会机遇……
在提拔问题上,这些条件虽不一定要全部满足、全部“得优”,但至少要满足“领导对其认可、给予推荐”、有职务(职级)数空缺、得其势等条件,这样提拔才有机会。
而这些,却又是非常微妙的存在,可遇而不可求。
所以说,能不能提拔,并不是某一两个条件说了算,是在满足上面分析的几个基本条件基础上,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评优,如果领导不推荐提拔,那注定跟提拔无缘。
没得优,可如果职务数空缺1个、计划提拔1个、竞争者为零,且领导、群众基础尚可,那大概率会被提拔……
不管怎么说,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提拔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条件都满足,跟评优与否没直接、必然关系。
04该怎么对待评优和提拔
正因为评优跟提拔间有这种“似是而非”的关系,导致很容易被评优给冲昏了头脑。
觉得评上优秀了就距离提拔不远了、就相当于获得提拔了。
殊不知,这只会导致“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象的出现。
评优终究不是提拔,提拔的分量要远远大于评优。
为了评优,我们可以努力、可以尽力争取。
但如果只关注评优、不关注提拔,得到的都是“安慰类”、“平衡类”的评优,于核心利益(提拔)争取半点好处都没有,甚至年年优秀,但一直没得到提拔。
那这样的努力,只是在领导“评优安慰”、“评优激励”、“提拔方面耍流氓”等操作下的努力,是高付出、低收益甚至零收益的努力,于自己而言是一种不尊重。
对待评优、提拔正确的做法是:
要关注评优,但更要关注提拔,可以借评优进一步拉近跟领导的关系、走进领导视野。
但不要为了评优而评优,不要稍微评优失利就自怨自艾、自我否定。
更不要获评优秀就忘乎所以,被这一“短期利益”所蒙蔽,导致最后丢了核心利益、长期利益。
同时,要有一个明确的职场目标,当遇到能评优但总不被提拔现象时,一定要警惕,不要成为了老被领导忽悠的对象。
当然,不管评优、提拔与否,我们都要端正心态,正确对待评优、提拔。
毕竟,我们来职场的初衷,是履职、尽责、服务,踏踏实实、认认真真把工作干好,就是我们最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