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韵律活动《生活模仿动作》
(2010-10-13 22:07:20)
标签:
育儿 |
分类: 教育随笔 |
今天是小班半日调研,我想说的是其中的一个韵律活动《生活模仿动作》。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早期的一个活动,俗称《刷牙、洗脸、梳头》。今天老师思维的框架也没出界,仍是照常,但却出现了问题。
我听课的老师是我园的老教师,她一向喜欢音乐活动,这么多年不用说研究,只是实践下来就已经有足够的经验,而且这么个老活动她早已上过N遍,那么,怎么还会出问题呢?
先来说说活动的过程吧。
首先以牙刷导入,引起幼儿兴趣,说说平时是怎么刷牙的,并不忘表扬讲卫生的孩子们,把他们一个个哄得挺开心,活动进行得也顺利,老师示范了动作,提出要求,要一拍一下地刷,然后孩子们就跟着老师刷开了。可在第二句时,老师加进了内容,让孩子进行嗽口,说是把嘴巴里的泡泡冲干净,并结合昨天的活动《咕噜噜》开始了模仿动作,并要求在一句乐句中进行两次,孩子们觉得好玩,一次次地练习着,但对于前面的要求“一拍一下地刷牙”却忽略了。花了十分钟的时间过了刷牙这个动作后,接下去是洗脸,导入进行得很合理,孩子们一下子从刷牙转入了洗脸,老师还出示了脸盆、毛巾,请个别孩子上来演示,但这里老师又加入了动作,先搓毛巾,再拧干,最后再洗脸,一连有三个动作,这时一拍一下的要求老师都没提,只是以各种方式练习着,跟着老师练,跟着做的好的小朋友练,老师弹琴孩子们自己完整做动作等。老师还很细心地强调了洗脸的方法,从哪里开始到哪里。最后该梳头了,这时老师只是唱着谱子做了一遍就结束了,也没让孩子们练习,也没最后把刷牙、洗脸、梳头三个动作完整连起来,就匆匆结束了。看一下钟,正好二十分钟。
课后,老师带着孩子们都去小便洗手了,我们几个听课的仍坐着没动,这时,一个老师就拿起了这个活动的教案,这时大家赫然发现活动的目标居然是让孩子们重点掌握一拍一下做动作,大家一下觉得刚才的活动有问题。按照目标来看,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都应该是一拍一下做动作,可从老师的表现来看,似乎只是学习这几个模仿动作了,这显然与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而如果按照老师的流程,那么为什么活动就这么结束了呢?孩子们还是挺认真的呀,注意力还是集中在老师这里呀,听课的老师都觉得很纳闷。
放学后,大家又团团围坐,经过细细的研讨,终于找到问题所在:
一、老师确实忽略了活动的目标。由于今天是调研活动,老师想精益求精,在确定了教案后,还和其他老师仔细琢磨,想让活动尽善尽美,她觉得原来的模仿动作太简单、太机械,就想设计一些变化,经过反复思考,最终确定了今天的方案。动作是美了,丰富了,但无意中却把目标给抛开了,而且太多的动作让孩子一下子掌握不了,老师的教授也花了太长的时间,如果按照正常的情况,加入结尾,就得二十五分钟,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孩子来说,实在太长了。
二、老师领会错了作息时间表的意思。问起老师为何还没结束就停止了,回答说是作息时间表上不是写着一个活动二十分钟嘛,她是严格执行作息制度。晕,小班上学期一般是十五分钟,下学期才是二十分钟。之所以作息时间表上写着二十分钟,只是考虑到个别活动也许会延长而已,没想到却变成了老师组织活动的依据。
从今天的半日活动看来,老师平时很注重常规的训练,孩子们已较好地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并乐意和同伴一起学习本领,在此道一声:老师,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