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疆民俗】平和的面食

(2016-02-19 17:56:58)
标签:

平和的面

乌面

面猴

舂臼面

水面

分类: 民俗文化

平和的面食

无疆原创

 

面,在北方属于日常主食,但在南方特别是闽、粤一带只是辅食,这些都是由于气候、地理、生产方式的差异,构成了“南米北面”是中国饮食基本特点。但也有例外,在闽粤交界地区的平和县,却有着丰富的面食文化,一点也不亚于北方,有些特色面食甚至可与面食大省---山西媲美!如:乌面、面猴、舂臼面、水面等,待笔者一一介绍。

平和县地处福建省南端,漳州西南部,与广东潮州接壤,具有典型的南亚热带气候特征。本地居民为河洛人、客家人,其先祖多是唐、宋时期的中原移民,至今仍完整保留着一千多年前的中原语言(河洛话、客家话)和风俗习惯,特别是面食方面既保留中原传统,也岭南地区影响,又有所创新,独具平和特色。

http://s4/mw690/001s3ZRCzy75QHWyonNd3&690

一、乌面(代表:九峰本地面)

 

http://s2/bmiddle/001s3ZRCgy706RfHbNLb1&690

“乌面”(九峰本地面)

http://s8/bmiddle/001s3ZRCgy706RogHnF47&690
大汤锅捞面

http://s7/bmiddle/001s3ZRCgy706RB6PgGd6&690
拌油葱韭菜的乌面(也叫“油葱面”)

 

       所谓“乌面”,也是小麦碾出来的,只是其外观偏黑,俗称“乌面”。平和一年有三熟,两季水稻,一季小麦,人多地少的平和县,人们赶在“十月冬”收割完水稻之后,马上播撒小麦,在来年的三月即可收割麦穗了。人们把这些小麦碾成粉以后,可备用做些麦饼、面麸茶以济四、五月的“青黄不接”的日子。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孩子们能吃上一碗纯手工擀出来的“乌面”是莫大的幸福。现在的平和境内已难见到种小麦了,倒是在平和县城有一些“九峰本地面”的面馆,这些面也是手工制作的,颜色较深,散发地道的麦粉香,可以体验到儿时“乌面”的味道了。

 

二、面猴(代表:芦溪酸菜面猴)

http://s13/bmiddle/001s3ZRCgy6ZuBv8fkE4c&690

平和“面猴”

http://s11/bmiddle/001s3ZRCgy6ZuAZUfYC7a&690
“面猴”近图

 

    “面猴”不是猴,而是以面粉捏成块状,类似于北方的“面疙瘩”。平和“面猴”名称可能是由“面糕”转化而来,另外,称为“猴”也表示极灵、可爱。“面猴”的做法:1、把面粉倒在盆里,加水搅拌均匀待用,软硬可根据个人口感而定;2、大骨头(或鸡汤)、酸菜做汤底,也可以放些肉片、香菇;3、汤头煲好后,把捏好的“面猴”夹进正在热滚的汤里煮,浮起来就熟了,在撒些芹菜末或香菜之类,一锅香喷喷的“面猴”就出炉了。平和、漳州,乃至汕头都可以看到“面猴”店,最使人上瘾的当属“芦溪酸菜面猴”。

 

三、舂臼面(代表:福塘客家舂臼面)

http://s4/bmiddle/001s3ZRCgy6ZuBaHC27c3&690

“舂臼面”

http://s15/bmiddle/001s3ZRCgy6ZuBkd5jE0e&690
正宗的福塘“舂臼面”


      舂臼一般用来舂米,但用来舂面,很少见,应是中原先民迁移过程中结合南方舂米方式创造出来的特有工艺,平和县福塘的“舂臼面”因此成为最具特色的面食。“舂臼面”的做法:1、选用上等面粉,加适量的水,揉成面团;2、将面团置入石臼里,用木杵均匀捶打半小时以上;3、捶好的面团用擀面杖压成片后直接制面。4、“舂臼面”可以用来做清汤、拌、炒,根据个人喜好而定。不管怎么做,那又香又Q的口感一定让你终生难忘。近年来,“舂臼面”已走出长乐乡福塘村,名扬闽粤边界地区,平和县城街头已有数家“福塘客家舂臼面”面馆,可以去尝尝。

 

      四、水面(代表:安厚水面、霞寨水面) 

  http://s6/bmiddle/001s3ZRCgy6ZuBzFq85a5&690

“水面” 

 

 水面,也叫“清汤面”,在平和、云霄、潮汕多叫“水面”,而这里“水”就是香醇浓厚的大骨汤头。平和的“水面”多是用做成圆长形,只加少许的碱、食盐外,保持了自然原味。经过和面、搅拌、成块、压面,以手工结合机械的压面机做出来的面条粗细更均匀。将制好的面放入沸水中煮数分钟后,捞起来倒在大碗公中,再浇上大骨头汤和肉丸,撒上芹菜末或香菜,热腾腾的“水面”大功告成了。在平和县几乎每一个乡村都有“水面”面馆,县城里比较出名是安厚的“水面”。

 其实,平和民间的面食还不只这些,只是有的工艺复杂的面食被简化或消失了。笔者根据多年来,所看过、尝过和一些回忆,能写多少算多少,但愿这些优良的的传统美食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2016年2月19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