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乡情】“柚果”香天下,“米粿”传千年

标签:
“柚果”香天下“米肌贝 |
分类: 民俗文化 |
“柚果”香天下,“米粿”传千年
无疆 2013
平和柚“果”已闻名天下,但还有一种“粿”传承千年。“guo”,同音不同字,柚果来自果树,而米粿是以米等原料经过加工出来的美食。
http://s9/bmiddle/001s3ZRCzy766tv4xnye8&690
羡慕吧
http://s2/bmiddle/001s3ZRCzy766tvs0HT91&690
粿香
千百年来,中原先民迁徙闽粤交界地区,带来中原节俗习惯,并根据南方地区大米的特性,创造出特别的米类衍生品----粿,起初用于祭祀供品,后来普及到一般的节俗当中,现在则成为一种较为普及的美食。平和的“粿”,品种繁多,按味道的不同有 “甜粿”、“咸粿”之分,因配料或包馅的不同,有菜头粿、草仔粿、竹叶粿、香片粿等,另外一种是添加酵粉,经发酵制成的“发粿”。平和粿类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美味爽口,这些粿品的制作要求精细、调味多样、烹调考究,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堪称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的喜爱。
由于每个时节所做的粿各有不同,便有了“时节做时粿”的说法,平和中部一带大致是这样的:元宵节要做甜粿、发粿。清明节竹叶粿(椅子粿、包子粿),端午节包粽子,六月半做泔磨粿圆(粿品做成比汤圆形状),七夕节做草仔粿(臭屁藤粿、艾草粿等),中元节要做梆仔粿(木制印模米糕),过年要做泔磨粿(碱仔粿)。以前,每逢拜神明、祭祖先、做大福、贺大寿都要做粿。儿时,每逢听到围楼下的磨坊“咿呀咿呀”地响,就知道要过节了,甭提心里有多开心了。“粿”,贯穿平和人一年中的春夏秋冬,一生中的生老祭礼;粿,更是平和游子的特有乡愁!
几十年过去,对于当时的节俗仍有很深的印象,但如何做成好吃的“粿”,却需要老经验、真功夫,不是文字所能表达的。这里仅记录介绍平日常见三种粿的做法。
一、卷仔粿(:本地读音kúen-a- guê2),客家地区叫“牛肠粄”
工艺代表乡镇:霞寨、九峰、大溪
制法方法:
1、选择上等大米,加水磨好米浆
2、将米浆薄薄地倒在容器中隔水蒸熟(一般5分钟),放凉后卷成条
3、食用前,将卷好的粿条切成3-4公分的小段
4、浇上特制调料和浓郁酱汁
5、一盘又滑又Q,清香爽口的卷仔粿上桌。卷仔粿除了可以蘸酱凉食,也可配上佐料,大锅烩炒,味道香美。
http://s6/bmiddle/001s3ZRCzy766tDnkfHb5&690
http://s7/bmiddle/001s3ZRCzy766tDFStgf6&690
http://s13/bmiddle/001s3ZRCzy766tEtBcU2c&690
http://s4/bmiddle/001s3ZRCzy766tELb5p63&690
http://s8/bmiddle/001s3ZRCzy766tF6F3Vd7&690
http://s2/bmiddle/001s3ZRCzy766tFrtrba1&690
http://s15/bmiddle/001s3ZRCzy766tLq7g2fe&690
二、泔磨粿(本地读音:Am-bho7-guê2),也叫碱仔粿
代表乡镇:霞寨、九峰等中西部乡镇
制法方法:
1、选择上等大米、盐、碱(平和乡村的碱多是古法自制)的比例为8-1.5-0.2,以4公斤大米为比例,按上述比例配比,加水16公斤为宜
2、取4公斤大米洗净浸水2小时,然后磨成米浆约10公斤,米浆须细得象牛奶一样均匀,越细越好
3、先取2公斤米浆,倒入备有7.5公斤沸水的大锅内,边煮边用力搅拌,使其成为稠密均匀的米糊,然后与剩下的8公斤米浆再混合,使劲搅拌10分钟左右,搅拌越用劲越均匀,蒸熟的碱仔粿就越柔韧可口
4、米糊倒入倒入粿箕上(底层套上粿帕),放在大铁锅中猛火蒸3小时,米糊全熟透,就成为上等的泔磨粿
5、数小时后,待凉后,脱去粿布,就可以纱线切割成片状供食用。
6、泔磨粿可素吃蘸酱,可切片煎烤,亦可切条做“粿汤”
三、甜粿(本地读音:tiam2- guê2)
代表乡镇:霞寨、九峰、芦溪、崎岭等中西部乡镇
制法方法:
1、甜粿是以糯米为原料,将糯米洗净后用清水浸漂滤去水份阴干
2、然后放进石臼用人工舂成米粉,直至舂细,粉末越微细越好
3、糯米糕过筛好后,按一定比例掺入红糖(一般是5公斤糯米粉加1公斤红糖),拌入水份搅拌均匀成为糯米浆糊,盛放入专用粿帕,放在粿箕上装入蒸笼,用炉火加热蒸熟
5、冷却后用纱线牵拉切成一片一片,可凉食,也可放在平底铁锅上煎热,用植物油煎至金黄色,香酥可口,风味独特,深受人们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