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日——5日。银川。与同事参加第二十二届全国图书交易会。
http://s9/middle/4f5222e6tc25550909968&690
由于地处西北边陲,银川火车站人很少,比起郑州火车站,它看上去更像航站楼
http://s1/middle/4f5222e6tc25550d78080&690
火车站是伊斯兰风格建筑,有漂亮的穹顶
http://s5/middle/4f5222e6tc255c6932a64&690
此行有我青春时代喜欢的女作家乔叶。大学时代,我从《中国青年报》的副刊上抄录她的文章,抄了几大本。那些文字,唯美,纯澈,明亮。后来被收入她的一本书中,书的名字叫《孤独的纸灯笼》,1996年与洪烛的《眉批天空》、赵凝的《放纵心跳》一同纳入“青春美文”文丛出版。
通过一部作品,去试着了解一个人,然后通过这个人再去了解他(她)的作品;然后再通过他(她)的作品审视自己的世界,然后再通过自己的世界判定这个人的作品;再然后通过他(她)的作品来审视这个人的生命,再然后通过这个人的写作来看他(她)怎么样活着——我是这样的读者。
这一次,乔叶携自己的新书《拆楼记》来银川书博会签售。
http://s1/middle/4f5222e6tc255553627e0&690 乔叶(左)与《拆楼记》的责任编辑(亦是我的同事)、名编碎碎在银川书博会的新书发布会上
http://s11/middle/4f5222e6t79d5574ba36a&690
左起:乔叶、《中国在梁庄》的作者、著名评论家、文学博士梁鸿、河南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许华伟
http://s14/middle/4f5222e6tc2556acad5dd&690
每个人都穿着《拆楼记》恤衫,笑容灿烂
http://s16/middle/4f5222e6tc25551fc537f&690
以下是《燕赵都市报》记者宋燕对乔叶的访谈——
“凡惧怕注视自身的人,不要打开此书。凡在此处‘安居’而乐不思蜀的人,不要打开此书。凡戴着言词和公论的盔甲,永不卸下的人,不要打开此书。凡坚信世上只有黑白二事的人,不要打开此书。凡头脑简单者,不要打开此书,此书会把他简单的头脑搅乱。”这是著名评论家李敬泽对乔叶《拆楼记》的评价。
《拆楼记》是著名作家乔叶的首部非虚构作品。它讲述的不仅是事关全社会敏感神经的拆迁问题,更是集中观照中国当下社会现实的一个生动缩影,也是呈现真实幽微人性的一个标本,一部独特鲜活的社会档案。6月1日,在第22届书博会现场,河南文艺出版社举办了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乔叶对话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的活动,对话题目为“拆拆《拆楼记》———
拆迁深处的人性真相”,《中国在梁庄》的作者、著名评论家、文学博士梁鸿主持,乔叶表示,“《拆楼记》作为非虚构的作品,以‘我’为叙述角度,当然要有很多自我的东西。”
记者:你离开家乡多长时间了?对于当前城市的飞速发展与扩张对乡村生活的剧烈侵蚀,你有什么想说?
乔叶:如果是说身体离开家乡,那有将近20年了。但如果说是心灵,那至今也没离开。家乡是溶在血液里的基因,无法离开。
城市化进程是一辆气势磅礴的大车,它轰隆隆地向前开去。它的轮胎下碾碎了多少东西,我想,有过乡村经验的人多少都会有所体会:淳朴的民风,厚道的人情,古老的传统,稳定的秩序……这些都已不复。当然,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因此对于变化本身,我能够以相对平静的心态接受。但这个世界无论如何变化,总有些内核的东西应该相对稳定,所以让我内心动荡难安的就是变得混乱,变得突兀,变得不合节奏和规律。也因此,有媒体问我有乡愁吗?我的回答是:对于乡,我不是愁,是疼痛。
http://s13/middle/4f5222e6tc2555155e1ac&690
乔叶与我们同游腾格里沙漠。活泼又谦和。身上一抹玫红,犹如沙漠玫瑰
http://s6/middle/4f5222e6tc256455268c5&690
我在腾格里。大风沙,纱巾系住草帽才不至于被风吹走
http://s9/middle/4f5222e6tc2565f9dafa8&690
阳光如此盛大而暴烈。全副武装还是被晒伤背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