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桐野夏生,谁的救赎如此无奈?

(2011-03-26 13:06:42)
标签:

玉兰花的传说

日本女作家

桐野夏生

时空穿越

无奈的救赎

春日的阅读

分类: 心香一瓣-感悟

  我在医院治疗的时候,每天会看见她。从一个小小的苞蕾到怒放。

  

  她色白微碧,外形像极了莲花,花瓣绽开朝向天空,使得庭院白光耀眼。“千干万蕊,不叶而花,当其盛时,可称玉树”,“绰约新妆玉有辉,素娥千队雪成围”,香味似兰,清香阵阵,令人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气质。

  

  “新诗已旧不堪闻,江南荒馆隔秋云。多情不改年年色,千古芳心持增君。”——书上说,玉兰花代表着报恩。关于她的传说,贯穿着浓郁的中国民间故事色彩:很久以前,张家界的深山里住着三姐妹,大姐叫红玉兰,二姐叫白玉兰,三姐叫黄玉兰。一天她们下山游玩,发现村子里冷水秋烟,一片死寂,三姐妹十分惊异,向村民问讯后得知,原来秦始皇赶山填海,杀死了龙虾公主,从此,龙王爷就跟张家界成了仇家,龙王锁了盐库,不让张家界人吃盐,终于导致了瘟疫发生,死了很多人。三姐妹十分同情他们,于是决定帮大家讨盐。然而谈何容易?在遭到龙王多次拒绝以后,三姐妹只得从看守盐仓的蟹将军入手,用自己酿制的花香迷倒了蟹将军,趁机将盐仓凿穿,把所有的盐都浸入海水中。村子里的人得救了,三姐妹却被龙王变作花树。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她们就将花树称作“玉兰花”,她们酿造的花香也变成了自身的香味。

 

桐野夏生,谁的救赎如此无奈?             (河南省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玉兰花树)

  桐野夏生,我喜欢的日本女作家。当年迟迟不愿意翻开她的小说《玉兰》,是因为早已认知到夏生那种对人心近乎毁灭式的深入挖掘。那样的书写有时候与自我的距离太过接近,因而总得耗费莫大的心力维持着内心的平衡。她时常让我感到——阅读原来是这样一件费力气的,残酷却又似乎能得到某种净化的事情。夏生之於我,是这样一位又爱又怕的作家。

  

  《玉兰》是一个时空交错的灵异故事。故事里的美丽女子有子是一名职业女性,自小学习成绩优异的她,到了东京后突然惊觉自身的渺小。终于,她厌倦了大都市的疲惫生活,为了摆脱事业与爱情上的被动,为了得到他人肯定的感觉,有子毅然离职并与婚外情人分手,远走中国上海学习语言。临行前,父亲交给她一本叔公广野质的日记“TROUBLE”。当有子无意间翻开这本日记时,竟见到了质本人......

   于是线索便牵连到广野质的身上。他在太平洋战争前到了中国当轮机长,来往於上海与广东之间。偶然遇见咖啡馆女侍浪子。浪子长得并不美,年纪也比广野质大上一截。然而两人却在一起了——尽管其间有风有浪,但最终所展现出来的情感,令人为之动容。

   

   我想我是感动于质与浪子的故事的。或许是因为他们的故事极易令人想起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纵然一个是富商配寡妇,另一个是船员配酒女,然而本质却是类似的——那样权衡利害的私心算计,那样用尽心机的彼此揣摩,那样缠绵又那样纠结的乱世情感,与渗透其间似真似假、透明透亮的一点儿真心真意。在战火的威逼之下,原本也许就此分手的组合就这样“够他们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十年八年之后呢?谁又预料得到?身处于朝不保夕的战乱之中,“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既然难以相忘於江湖,于是退而求相濡以沫......

  

   而关于十年八年之后呢?桐野夏生却意外的让我窥看到了她善感的一面——或许广野质的原型的确是她的叔公,带着某种对那个时代的想像和失踪亲人的温情,让夏生这回终究在黑暗的隧道尽头唤来一抹光——纵然仅仅是一抹微如星辰的光,却也足够令人感到温暖,足够令人带着温暖入睡,一如身处异乡的有子。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那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在《玉兰》中,作家从一开始描绘现代男女因失落自我而展开的追寻之旅(不管是实质行动或是质疑自己),到切入至类似情况的战乱年代,甚至让两个时间点以超自然的方式互为连接等等,均在着重于角色心态的文路下,显得异常调和。

 

  黑暗天后桐野夏生的作品向来能让人把对生命的价值与思考推往深层。书中将爱情、生命等一切视为一场又一场的竞争、一场又一场的残酷战斗,如此的耗费心灵,最后造成的是浓重的无力感。残酷的情节、扭曲的心灵其实只是揭开了刻意掩饰的外表包装,虽然让人心情沉重,但震撼力足够惊人。

   

  春日,坐在医院的玉兰树下读《玉兰》,于我,有一种奇异的感受。或许我们穷尽一生也无法真正认识自己,在所有尝试追寻自我的道路中,我们总是将自己想像得比真实更加美好。于是,认清与接纳,或许才是最后那无奈的唯一救赎之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永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