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梅兰芳》VS《又见梅兰芳》

(2008-12-17 01:00:32)
标签:

梅兰芳

vs

又见梅兰芳

故事片

文献艺术电影

比较

娱乐

文化

分类: 疏影横斜-影像

    在许许多多对梅兰芳的赞誉中,最欣赏那句:“对中国人来说,他曾经是对于美的一种感叹;对西方人来说,他曾经是关于中国的一个幻想。”                                                 

                                              ——引自文献艺术电影《又见梅兰芳》解说词

 

   

    最近看了两部电影:《梅兰芳》和《又见梅兰芳》。前者是与青红萍三友在豪华电影院看的,后者是自己在家里的电视机上看的(周六央视“电影频道”)。看完感触良多——不止是空间大小和银幕宽窄的区别,重要的是某种表达。前者是别人在“表演”梅兰芳,难免失真;后者是将一个真实的梅兰芳自然呈现,温暖、贴近。

 

                              《梅兰芳》《梅兰芳》VS《又见梅兰芳》

 

    陈凯歌这次拍《梅兰芳》,拍得很克制。比之《无极》,高潮时不泛滥,哀婉时不沉溺,发乎情止乎礼。多了些隐忍,少了些张扬,这在陈导身上,可谓难得。有人说《梅兰芳》是他的绝地反击,那么这次,他借助温和路线,来了个幅度不小的翻身,差强人意,差强人意。

   《梅兰芳》是难拍的大戏。天资普通的梅兰芳因何成为名旦,后来因何成为一代大师?屡次出现的台词“梅兰芳的艺术不朽”,到底因何“不朽”?为什么他的“孤单”(邱如白语)成就了他的艺术?电影语焉不详。《梅兰芳》所呈现的,京剧是京剧,梅兰芳是梅兰芳,看不出来他对他的艺术有爱。他更像是一个特异功能的展示者,其舞台艺术的磨砺仅仅化为了第一部分与十三燕斗法的一些桥段(其造诣此时离炉火纯青还远呢)。接下去的两部分更是旁枝斜逸地去讲他的红颜知己与民族气节,演京戏反而成了副业。不谈艺术只谈人生的梅兰芳,魅力大打折扣。

  或许文献艺术电影《又见梅兰芳》才像是正本《梅兰芳》,而电影《梅兰芳》更该叫《梅兰芳外传》或《梅兰芳路过的那些男男女女们》。包括电影屡屡说梅兰芳的人生是“被绑架的人生”,戴一个“纸枷锁”,心里有“孤单”,想当个“凡人”———这都是台词一再给梅兰芳贴上的标签,也略嫌直白,或许是害怕观众看不明白吧。

  如果就盯准邱如白与梅兰芳的一生纠葛来拍,或者就拍邱如白眼中的梅兰芳,电影会不会更凝练呢?更诡异的是,历史上“梅孟恋”中去刺杀梅兰芳的那位仁兄是孟小冬的粉丝,在电影里却成了梅兰芳的粉丝,其恐吓的目标自然也换成了孟小冬。孟小冬若在世,看了这样的偷梁换柱只怕也要骇笑。

   京剧是国粹,梅兰芳是粹中之粹,无可否认,一个饱含民族感情的题材实应慎重,但陈导却过犹不及。梅兰芳被刻画得为出国而出国、为抗日而抗日(恕我对梅大师结缘不深);两个半小时的片长、三段式的结构不见渐入佳境的吸引力,却有深不见底的平乏感(恕我对余少群的表演赞不绝口)。从没想过《梅兰芳》能和《霸王别姬》相提并论,不单是张国荣“伊人已逝”,还有陈凯歌经历了《无极》之后,手上那把愈发沉重的“纸枷锁”。

  凭一个糊涂而容易动情的女子的直觉,这部片子还是让我觉得有情怀的,能沉住气看下去,更在不少片段生发出些许人生感慨。它为我这么一个此前对京剧知之草草的人,洞开了一扇了解梅兰芳的窗子。青年梅兰芳唱戏的那些段子,有时只是静静一刻,也让我心意纷乱,胸中阵阵热潮。但逐渐往后,之前激起的那些波澜都变得很淡。

  我是愿意相信有严歌苓之笔,可以完美表达一场久违了的惊世之恋。但台上演绎的那梅孟两人,无论怎样用力和富于技巧,都给不了我这种感觉——老黎和小章,依然是在演他们自己。

  导演启用黎明,可能真是一个胆大、轻率而无奈的决定,就算他说自己就是梅兰芳,那都是不够的。有时要承认,才情和天赋,才可以让一个演员在大银幕上得以盛放,芬芳馥郁。

   假如说“大伯的信”是全片道具上的灵魂,那堪称灵魂的台词也不少,十三燕说“输不丢人,怕才丢人”,还有邱如白那一句经典的“谁毁了梅兰芳的这份孤独,谁就毁了梅兰芳”都如同空谷回音,渺渺不绝。——我们青红绿萍四人,是看到这里开始流泪的。

 

                       《又见梅兰芳》

《梅兰芳》VS《又见梅兰芳》

 

    生活中一个俊朗的男人,舞台上却演绎了千姿百媚的女性形象,京剧的灵魂人物梅兰芳及梅派艺术的精髓与魅力,在大型文献艺术电影《又见梅兰芳》中得以展现,用影像留住了一段京剧辉煌的历史。

   《又见梅兰芳》片长90分钟,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历时三年独资打造的一部文献艺术电影。这是一部很难被定义的电影,它不是标准的纪录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献片,不是歌舞片、戏曲片、故事片……但影片所呈现的观念、视角、内涵,以及在流动的光影中所流露的美,独特的神韵又让你不自觉地忽略它本该属于什么样的类型,而全然跟随电影本身,在梅兰芳住过的老房子里,看他留下的珍贵文物,追随他生前的足迹;在他演出过的舞台上,在他访问过的国家和城市中,透过岁月的浮尘,探寻一位大师的艺术与人生,并进而领略到属于观者本身的那种情绪的触动——关于美的触动、艺术的触动、情感的触动。

    舞台上水袖飘舞,柔情似水,堪比女人中的女人;生活中既琴棋书画,花鸟虫鱼,有擅长伺弄机械玩意儿,可谓爷们中的爷们,这是《又见梅兰芳》提供给我们的真实影像。

    有人称梅兰芳为“一代完人”,《又见梅兰芳》阅读到的是一个风华绝代、魅力悠远的梅兰芳,但这跟“完人”的概念无关。

    影片快要结尾的时候,“梅兰芳走了,他把京剧也带走了”——这是他的一位好友讲的话。也是解说词交代的内容。接下来,镜头给出的是梅派第三代弟子的群体亮相。实际上梅兰芳并没有带走京剧,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还在继续发扬着他的艺术。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影片以梅兰芳最喜欢的这句对联开头,又以这句对联结尾。不同的是,开头是用戏曲中旦角道白的腔调娓娓念出,后面则是由解说员说出来的。

    影片中旧资料与新场景交相辉映,现代影像手段动用的恰到好处。尤其是结尾处,镜头从一片洁白的梅林中缓缓升起,花瓣如雪花般纷纷飘落,屏幕上,画面美到极致。

    看到这里,我脑海里浮现李商隐的《落花》词:
              

                   高阁客竟去, 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 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 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 所得是沾衣。

   

    那一刻,我流泪了——这眼泪是给真实的梅兰芳先生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纪录影片的解说词文字非常优美,有散文的跳跃流动,洋溢着一种温暖的情愫(可惜我在网上搜索不到,无法贴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中央实验话剧院资深演员冯宪珍女士平静沉郁的叙述,与片子的影像相互交融,极具感染力。解说不仅没有让人感到多余,甚至使人觉得,沉下心来闭上眼睛,仅仅听那一句句的解说,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感谢新浪博客首页《热门排行·梅兰芳》推荐此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