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现,博客浏览量到50000,内心欣慰。自2007年11月8日记者节开博,10个月里,以文会友,认识了很多朋友,看到了很多美好的人和事,延伸了我的生活半径,打开了心灵世界的另一扇窗,明丽的天光和葱翠的山色在眼前铺开,美好如画。

这些文字,起自对精神与叙事的双重热情,起自爱与孤独,起自对一种风格的迷恋。这些文字还起自于刻板的编辑生涯中对往事的追忆,这些追忆使我在现世的种种诱引面前转身后撤,躲进一隅,为自己构建一座心灵的花园。
少女时代,我曾经是文学艺术的狂热追随者。那时,我居住在建于明正德六年、有着古老风情的小城。她位于古睢水之阳,自契建都为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1986年,她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古城下叠压着西周宋国和汉唐朝时的睢阳古城、宋朝的南京城、元朝的归德府城……唐宗宋祖的目光,每天目送我穿越护城河、石桥和街巷,那桃红柳绿,那琅琅的读书声,曾经是数百年前生活在这一地区的文人们习见的生活场景。那坐落在古城内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侯方域的“壮悔堂
”,那秦淮名妓李香君作为侧室与侯方域短暂燕好的“李姬园”,那喜好诗书与精神辩诘的人文传统……像潜流一样在我生活的河道下暗涌。我曾努力过,试图描绘出故乡这一精神河流的走向,却又因年少无知而无力泅渡。西蒙娜·薇依说,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离上帝就越来越近了。当我接近这个门槛的时候,我知道了,我有责任描绘出某种生成我血液和禀赋的东西,描绘出那种超越于地理学之上的精神家园和家园里的一脉幽香。于是,我重新贴近了文字。
在这些文字中,我想展现我与世界、与历史、与文学艺术之间精神、思想的传承,想描绘出我与时代和生活之间的认识、质疑、批判和辩驳,想让朋友知道我如何用毕生的热情乃至牺牲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幸福来建立、维护我的心灵花园和精神故乡的生长。而另一方面,你们也会看到,我在转型期社会里的矛盾与困惑,在道德与人性的冲突与纠缠中的挣扎,在现实世界的失败中迷情精神伊甸园的无奈,在激情与梦想中的升腾与坠落,在人生的中途低徊于内心世界的成长与衰败……
谢谢你们的光临与阅读,仅仅一瞥,就让我感到温暖。你们的情意,是我坚持写下去的理由。电视剧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中有支歌,我个人非常喜欢:
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
走进我的视野,从此不再陌生,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
告诉你一个发现,你和我都会感动——世界很小,是个家庭……
谨以此曲献给你们,亲爱的朋友,让我们,一路同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