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本来兹土
说法度迷情
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达摩祖师
一花开五叶
佛教三千年,法灯辉映,相传至今。
初祖拈花微笑,五祖簇簇相拥。
菩提达摩,中国禅宗初祖。南天竺婆罗门人,原名菩提多罗,是南天竺香玉王的第三子,禅宗二十七至祖般若多罗到该国传法,菩提多罗从他学法,很得般若多罗的赏识,就给他改名为达摩,意译为道法,是达摩已通达到法的意思。梁武帝普通年到达广州,闻达摩名,迎入金陵,但观念不相契合,达摩悄然北上。途经北江,没有渡江的工具,遂将一束苇草置于江面,踏蹑而渡。《幼学琼林卷四·释道鬼神类》:“达摩一苇渡江,栾巴噀酒灭火”。后至北魏,所到之处,以禅法教人。游嵩山少林寺,在那里独自修习禅定,时人称为壁观婆罗门。
达摩大师只是把禅的概念引入中国,真正中国禅的产生,却是后来几代掌门人的功劳。
二祖慧可
达摩初到中国,被梁武帝迎请到金陵。终因与武帝机缘不契,北渡栖止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静待法缘,一坐九年。后有年登四十的博学善士,名叫神光,前来参谒。初时,达摩端坐不语不理,后为神光“立雪过膝”、“断臂求法”所感动,知是法器,遂收其为徒,取名慧可。
三祖僧璨
慧可於达摩座下得法。达摩西归后,一日,有一居士,年逾四十,来见慧可,问道:“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慧可答言:“将罪来,与当忏”居士过了好一会儿,说:“觅罪不可得。”慧可说:“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
居士又问:“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慧可答言:“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居士闻言,深有所悟,说道:“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
慧可闻言,知其已悟,许其出家,取名僧璨。传法与僧璨,是为禅宗三祖。
四祖道信
僧璨以居士身得法於二祖,之后隐居皖公山。隋开皇十二年,有沙弥道信,年十四,来向他求解脱法门。璨问曰:“谁缚汝?”沙弥答:“无人缚。”璨问:“更何求解脱?”道信遂於言下省悟。其后,随侍三祖九年,方得衣法,是为禅宗四祖。
五祖弘忍
道信得僧璨衣钵后,住双峰山三十余年。一日,山里有一位种松树的老人要跟随他出家。道信说:“你年岁已大,如欲出家,可待来世。”多年后,道信在赴黄梅的路上遇一小儿,问其姓名,小儿说:“性即有,不是常性。”再问之,小儿说:“是佛性。”信又问:“你没有姓吗?”小儿说:“性空故。”於是,道信当下了知此儿是种松老人的转世。收其为徒,取名弘忍。弘忍七岁追随道信出家,三十年不离师侧,尽得其师禅法精要。是为禅宗五祖。
六祖惠能
弘忍门下有徒惠能,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谓“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获得五祖密付衣法,是为禅宗六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耳熟能详的偈子,就出自原为樵夫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顿悟心地。
史学大师钱穆先生曾推崇惠能大师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两大巨擘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