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头哥”韩石山

(2007-12-20 13:09:35)
标签:

文化

随笔

人物

作家

韩石山

分类: 花间魅影-人物
    “石头哥”韩石山开始的时候,别人一提起作家韩石山,我便肃然,心下仰慕不已。那时候,我称他“韩先生”。后来,在“风雅颂杯”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颁奖暨《名人传记》创刊二十周年研讨会上与他见了面,我作为东道主的一员,为他服务。在陪他和作家们去开封赏菊时,他很严肃地申明,不让我再叫他“韩先生”,理由是,来开会的人中有文坛前辈,有才华卓越、著作等身者,我这样称呼,让他“如芒刺在背”。“那我称呼您什么呢?”我歪着头,笑笑地问。他也歪着头,笑笑地答:“叫我石头。”我大骇,惶恐地摆手:“不中不中!”他依然笑笑地:“你要是不嫌我老,就在石头后面加上个哥吧。”一股清风漫过心头,我欢喜于他的幽默。于是,在以后的交往中,就喊他“石头哥”。

    石头哥在国中名气很大,小说、散文、评论都写得棒棒的。见到真人之前,以为身为中国作协山西分会副主席、《山西文学》主编的他,也像很多官儿一样肚大毛稀,圆滑世故,NO,我错了。他身材高大,胖瘦适中,虽不是玉树临风,可也风度潇洒,没有令人生厌的啤酒肚;头发虽不像春草那般茂密,却也覆盖住了他那聪明的大额头。说起话来,不打官腔,妙语如珠。最让我欣赏的,是他西北人的豪爽性情和幽默感——其实,对一个人,尤其是男人来说,才华重要,幽默感更重要,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韩石山的语言是俏皮的,总让人忍俊不禁。这边作协的朋友谈到韩石山,就要说到他家的春联,有很多经典名句。有趣的如“一级职称三流作家,四口之家六人在望”。上联显然是自谦,下联是说自己有一儿一女,希望他们在新的一年里都能找到对象。饱含浓酽父爱之情,亦见经世致用之心。

    人如其名,他性格也石头得很。他有一个外号叫“文坛刀客”,中国好多名家,如王朔、王蒙、余秋雨、汪曾祺、钱锺书、贾平凹、韩少功、刘心武、谢冕等,都被他的刀剐过。“韩石山就像一件冷冷的兵器”,这好像是大部分人对韩石山文章的印象。他在新著《谁红跟谁急》中,和陈漱渝(亦是我刊老作者)的笔墨官司打得声势浩大,浓烟滚滚。出于对他的担心,我曾在他的博文后面留言,劝他把自己的骨头用老陈醋泡软和一点。但他秉性依旧,仍然是专捡硬的捏。他信奉歌德的“知道危险而不说就是敌人”的话。

    最可爱的,还是他对待女性的态度。开笔会的时候,无论在郑州,在开封,在嵩山,他对同行的女作家女编辑们都照顾有加,绅士得很。看谁疲惫了,就讲几个无伤大雅的白段子黄段子黑段子解解闷。也跟队伍中的美眉们逗嘴,调侃。那份率真性情,“名士风流”的范儿,让美女们陶陶然,醺醺然。 

    好像他这个人,也从来不在自己的文章中避讳对异性的感觉。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谈起因为儿时很少有机会接近女人而产生了了解和研究女人的念头,从此他关于女人的文章也就一篇接着一篇地诞生——前些年他曾出过一本叫《回到常情常理》的散文集,第一篇文章的名字就叫《欣赏美女》。他的一本散文集的名字干脆就叫《路上的女人你要看》。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他的文学成就更多地是通过笔下的女人获得的。远的如《一夜春风到天明》中的小仇、《巴里加斯的困惑》中的小冯。新近出版的散文集《此事岂可对人言》中亦不乏写女人的精彩文章。女人与农村、学校、家庭、山西一并成为了他散文所关注的话题。他为我刊写的专栏,也有关于女人的,如《美女必有绯闻论》(这篇文章引发了一连串的故事,我将在以后的博文中写出),很为中老年广大妇女读者们喜欢。但要说明的是,他笔下的“女人”是有专指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女人,也与姑娘有别。指的是年轻、聪明、大方而又略带羞涩的女人。“轻盈”和“清爽”,是这粗豪的西北大汉喜欢使用的、形容女人的词语。

    最让我感动的,还是这石头哥的义气。举例说明:当编辑,约稿、组稿任务繁重,碰上好说话的还好,碰上那不好说话的,你就难为去吧。2007年年初,我刊开设了“作家专栏”栏目,每期两篇2000字的短文章,约稿却不易。给相熟的作家打电话,都用各种借口婉言谢绝了——可能是因为稿费不算太高,短文章又不好写的缘故吧!最可气的,是给一个认识的女作家打电话,她倒是答应供稿,但是开出千字千元的高价。为了给社里省点稿费,我使出浑身解数,先甜言蜜语将她恭维一番,又温言软语请求她把稿费降低一些。见她不允,最后我甚至撒起了小娇(汗!),可能是我撒娇的工夫确实太差,听那女作家正色说道:“您也不用这么着,咱们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我给别的报刊写文章都是千字千元,行,就签合同;不行,您也不用这么费劲……”我那个难堪啊(暴汗!)。可是自己的工作还得做下去,无奈之中,翻开研讨会时的通讯录,看到“韩石山”仨字儿,眼前一亮,马上打电话,电话那头传来浑厚的一声“喂~”,我像得了救似的,叫了声“石头哥”,噼里啪啦把自己的难处、愿望、要求说了出来,那端那人哈哈笑着,一连声地说“中”,也没问稿费不稿费的事,就爽快地应承下来。从那以后,开始通过E-mail交流,一份真挚的情谊,在字里行间飘着。给他写信催稿,抬头都是“石头哥”,他回复:“你的邮箱meizi那两个字究竟该叫梅子还是妹子呢?推测该是梅子,可我还是叫你妹子吧!这样岂不是亲近些?”

   “韩石山专栏”每期一篇,从不拖稿,质量上乘。亦从不问稿费的事,给多少就多少。半月前,我收到他的信,是这样写的:

 

妹子:

     谢谢你一年来的关照,没有你不时的催促,真不知道这一年来能不能把这个专栏继续下去。都是因为有你呀——一想到妹子佼美的面容,爽朗的笑声,就鼓起勇气写下去了。

     钟道新一篇的改稿奉上。但愿以后不要不理我了。

                                                      韩石山

 

 

   (韩石山,1947年出生,山西临猗县人。1970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当过多年中学教员。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文学》主编。出版有《徐志摩传》、《李健吾传》、《韩石山文学评论集》、《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等著作30余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