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艺术赏析文学/原创感悟随笔 |
分类: 心香一瓣-感悟 |
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在图书和杂志上看到“雪小禅”三个字,她的文字,令人心折,让人欣喜、惊叹,还有暗合了心事的辛酸……便想象着,有着这样一个薄凉清透名字的女子,长着怎样的一张脸,有着怎样迷人的风度与气质。能写下让人几天几夜不眠不休、寝食俱废、意乱情迷、手不释卷的文字的女子,该是个倾国倾城的佳人了。于是,打开Google的搜索引擎,输入“雪小禅”三个字,出来的却都是她的散文集和长、短篇小说集的封面。只有一张她本人穿黑衣的照片,裸露的胳膊肌肤如雪,却带着大大的墨镜。我不甘心,又找,终于在我社出版的她的短篇小说集《一地相思两处凉》的勒口处看到一幅小照片:在海边,一个着素衣的女子,身姿婀娜,踏浪而来,风吹起她海藻般的长发,遮住了整张脸……这花妖般的女子,难道她也像安妮宝贝一样,写着纷繁喧嚣的红尘故事,却刻意把自己与红尘隔离开来,独享一份清凉?再看她的自我介绍——“自然的、野生的、寂寞的我,一个热爱爱情的女子,喜欢在文字间游走,寻找前世今生之江湖。因了文字和京剧,打发了太多飘荡的光阴,有时,渴望一夕忽老,置于喧哗人市中念着‘去时陌上花似锦,今日楼头柳又青’。那些年少的尺寸光阴,一一浮现在脸上,只是淡淡的喜。我再写‘老来多健忘’,盼有人能对上那句叫人肝肠寸断的‘惟不忘相思’。才不愧我年轻时对文字和爱情的热爱。做艳不求名的陌上花,禅,是一支清幽的莲花”——这样纯彻的对自己的描写,的确象午夜的水滴,穿透了我的心扉,我简直爱死她了。于是,找到我们的总编辑、也是《烟花乱》这部小说的统筹策划人单占生先生和责任编缉邵玲,用宋丹丹的口吻严肃地说:“我十分想见雪小禅。”想见,是因为被她深深的、深深的感动。
其实,《烟花乱》也不过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却有着催人泪下的力度——就读于美术学院的沈丹青在一次油画课上,认识了模特阮宝莉,并一见钟情,从此将她拉入自己的生活中。阮宝莉是个人见人爱的妖精般的女子,沈丹青一直对她想爱而不敢爱,很长一段时间都徘徊在踌躇的情感漩涡中,此时却意外发现与他同租的同窗好友马修也喜欢上了阮宝莉。宝莉怀孕后,马修却为了出国抛弃了她。冲动之下,沈丹青刺瞎了马修的双眼……很多年过去,沈丹青在异城偶遇貌似宝莉的风尘女子苏小染,又一段一见钟情的爱情轰然开场……这些年轻人在寻找爱情的路途中各自痴狂又相继受伤,最后沈丹青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似乎有点俗套,但雪小禅首度以男性的视角与感觉诠释爱情,营造了一个用鲜血、泪水、悲伤、背叛、孤寂、落寞、欺骗、痴狂等种种人间的痛苦和复杂情感构成的氛围,试图对迷失在爱与痛的缠绵、情与欲的纠缠里的人们进行一次精神的救赎。
“你是我的花妖,是我生死的寂寞,也是我心里的十万亩玫瑰。这命中注定的相遇,胭脂花瓣,开到荼蘼……”——在我们生命的旅程中,曾经有无数次被那种活着的并且不停地跳跃着的声音抑或文字感动过,这种令人震颤的瞬间,我想是有生命的艺术创作。就像《烟花乱》。烟花,十足美丽感性的东西,令人有想触摸的欲望,像爱情。于是,你用年少的痴狂去拥抱它,这温柔的幻影。你得到了什么?你越是贴近它,就越是堕入了一种清冷的空茫中。从此在你的心底,永远多了一段秘密的隐痛——这是一份青春的精致纪念品,述说时已是平静从容得如同别人的故事。一切悲欢都被优美而朦胧地隐去,仅飘逸着清淡薄凉的伤感,空灵如同水墨画里的大片留白。
雪小禅长于这类纤丽婉约的题材,我并不觉得奇怪。诸多作家中,雪小禅实在是与众不同。只可能是雪小禅吧,能够如此舒展地将一种情感演绎得这般邈远蕴藉、绵长而又酸涩。从《爱已凉》、《无爱不欢》、《像冰一样疼,像火一样蓝》到《一地相思两处凉》,这种风格一以贯之地延宕下来了。在语言的把握上,雪小禅精心挑选字词入书,把一种情调渲染的无处不在,有时甚至让我们顿生“过犹不及”的感觉。但我知道,我无法拒绝的,正是这一种极细腻极深刻的忧伤。她的小说,适合在飘着细雨、下着深雪的傍晚,握一盏清茶于手,静静地去读,文字的清丽隽永间充斥着怀旧色彩,像一幅斑驳的油画,在岁月的沉淀里,自华美的色彩中折射出一份清凉的感伤。看雪小禅的小说,我看到的是这样的一个女子,她指尖拈花,精心编织红尘俗世中悲欢离合的故事,任何一个平淡无奇的细节,经她演绎之后,便盛开成了花朵,如烟花般美着,那样生动,那样绚丽,又,那样不俗。
我时常觉得,在现实中难以容身时,不妨远离喧嚣,去看看雪小禅的书,听听她性情的、散发着悲天悯人气质的言语,感受她对于变换世情的种种预言与惋惜。至少,我听得出悲音里的那一份独到,听得出以别样的方式传递出的对世界、对人性的爱与包容,听得出在热衷于轻松调侃与胡言乱语的年代里少见的认真……
借用她盛赞河南作家乔叶的一段话吧:“这样一个女子,针一样的心,但凡这个世界给的一点一滴的好,她都会用针把它们缝起来,缝成一件华衣,给我们看。”
(PS:这篇书评曾发在《创新出版》杂志和本刊公共博客上,并被新浪博客首页文化版块推荐,一些报纸转载。现在自己开了博客,就从大田移植到梅园来了。看过这篇文章的网友,谢谢你们以前的关注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