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前盛开千瓣莲
——夜观《禅宗少林·音乐大典》
日前,受《名人传记》(下半月)杂志主编、诗人田桑先生邀请,前往登封嵩山观看大型实景剧《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我和编辑们傍晚出发,半个多小时就进入了山区。
落日衔山,颇为惊艳于远方瑰丽的晚霞。沿路两边的树都很高,一路参差拔地而起,身姿矫捷;路上人车很少,多数时候视野之内不见一人,只有路的沥黑、树木的盎绿和天空的蔚蓝,稍远处偶见村落或山岭,亦觉人工与天工之和谐,极是养目。兴之所至,把车内音乐音量调大,车窗下摇,闻得花草茎叶的芳香扑鼻而来,身心舒泰。喧嚣忙碌的都市生活总让人感到心烦气躁,精疲力竭,此番重来,顿觉最美的事物在大自然。远离都市的人,也许更容易寻回真实的自我,难怪朱自清先生在小小荷塘绕那么两圈,心绪不思远,只识得眼底下脉脉流水和婀娜荷枝,家事国事暂搁一旁,即若彼时的清华园非一方净土,但那夜纯净的月色却只属于他自己一个人了。此时的我,心情如他,当年他在荷塘,而我在去往千年古刹少林寺的路上,所见所思,何有异曲同工之别?
进入山门前的停车场,听得远处传来一阵缥缈的禅乐,顺着声音望去,低矮明亮的星星似乎触手可及。我们一行二十多人进场晚了,有穿海青的年轻僧人引领我们拾级而上,他面容清俊,身材高瘦,飘然出尘的风度令我想起弘一法师。领座员是个比丘尼,神态贞静,言语温柔,美丽的眼睛满含慈悲,灰色僧衣掩不住苗条婀娜的身姿,清逸得如同凉风中的一朵莲。
令我惊叹的是,剧场坐落于几公里纵深的峡谷之间——世界上哪里有如此宏大的音乐厅呢?趺坐于蒲团之上,怀抱溪流,倚风临水,听禅赏武,其乐何极!一样是演出:音乐、灯光、舞蹈、功夫……不一样的是演出的空间环境:山、水、森林、禅宗圣地,连举世皆知的少林武术也成了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独特的艺术元素,缥缈其间。所有的声响,哪怕是明月在石上的轻移,风在松间的叹息,僧人在水边的祈祝,都因了这背景的托举和映衬,而获得了全新的阐释,有了荡涤胸中一切尘埃的力量。这个夜晚,你可以放下了,你可以忘却了,你可以圆满了……
空山新雨、山间飞瀑,林间放牧、溪边坐禅,构成古老中原和嵩山的生活图景。当活泼的羊儿被纯朴美丽的牧羊女领上灯火璀璨的舞台,在漫天星光和华美的音乐里旁若无人、悠哉游哉地觅食青草,真正令我体会到了什么是和谐,什么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灯光转暗,幽幽的山谷里有风吹过,飘来一首数百人合唱的佛乐,声音仿佛来自苍穹——“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是宋代禅宗“无门禅师”的一首诗偈,述说了内心想望的自由心灵,同时扣合了心经所传达的“观自在”。和谐婉转的歌声由远而近,有着雨过天晴后的清新透亮和悲悯的感怀,有着对灵魂最真诚体贴的抚慰。这时,一轮巨大的蓝月亮自幽谷中冉冉升起,山石上打出字幕“让我们聆听天籁,唤醒平常心”。
当一曲《花流水》——中岳嵩山最古老的琴曲缓缓响起,村姑、浣女从唐诗宋词中走来,我的心彻底静了,心底忽然漾起写诗的欲望,那一刻,我以为自己是那抚琴的女子:
千年的心事
写在水上
也不过是
偶尔的涟漪
那些曾经凋零的花朵
深深浅浅的情怀
也不过是顾盼的刹那
人面桃花映红了
指尖的音韵
以不可企及的距离
延长等待的幸福
孤独成 禅意的风景
禅只可悟,不可语。音乐也许是表现禅的最佳方式。《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是音乐的禅悟,是禅和音乐的秘密狂欢:在嵩山峡谷中,大自然的天籁——水声、风声、林涛、虫鸣与神秘的禅乐、佛器和谐共鸣,构成一曲惊世绝俗的禅韵。《水乐·禅镜》、《木乐·禅定》、《风乐·禅武》、《光乐·禅悟》和《石乐·禅颂》五个乐章,近六百人的禅武演绎,少林僧侣的山间吟颂,春夏秋冬风景更替,禅佛音韵直指心灵。音画一体,如梦似幻,合成中岳嵩山的旷世交响。这美轮美奂、声势浩大甚至有些奢华的视听盛筵,于我,是久违了。
夜深,《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进入了华彩乐章:古筝悠扬,木鱼声声,法号齐鸣,高高的山峰上浮现出一尊尊佛像,宝相庄严,熠熠生辉。少林僧人的唱诵在山林中响起,这是禅对天地万物的礼赞和祝福——这台禅宗大典犹如佛前一朵硕大的千瓣莲花,在滚滚红尘和众生的瞩目中,华美地盛放了。秋夜里,我看到和听到花开的声音……


(ps:这篇文章,原来在我们杂志共用的博客上,现在自己开了博,就移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