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仅有物质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着关乎性灵的部分,比如文学,比如梦幻,比如美。它让我们逃离了琐屑烦冗的日常生活,更让我们从平淡趋于丰富,从喧嚣复归沉静,从群体回到自我。
——题记
对人类来说,仅有物质生活远远不够。人区别于其他低等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具有深邃的精神世界,饱满的情感历程。我们爱,我们恨,我们笑,我们哭,我们思考,我们做梦——甚至最理性、最实证的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了梦对于生存的重大意义。
据报道,科学家们曾经将进食、活动均与正常无异的狗分为两组,一组每当进入“做梦的睡眠”时就被弄醒,另一组则在进入“不做梦的睡眠”时被弄醒。若干天后,没有机会做梦的那一组狗全都疯了,并且,随着实验的继续进行,这一组疯了的狗陆续死去。而另一组有机会做梦的狗虽然总的睡眠比前一组少得多(做梦的睡眠比不做梦的睡眠短得多),却依然活得很好,只不过有浓浓的困意罢了。
自然了,狗类尚且如此,何况人类?
多年以前,当我还是一个不那么成熟的写作者时,我曾经朴素地认为,文学就是为人类提供梦幻。现在,当年的很多看法都改变了,修正了,对于文学本质的这一认定,却始终还固执着。
是的,在某种意义上,文学就是人类睁着眼睛的梦。
在优美的诗歌、深邃的散文、丰富饱满汪洋恣肆的小说里,我们不但回味咀嚼着过往的生活,我们更寄托了我们的豪情、梦想、憧憬——躯体有形,灵魂无影无垠;现实有限,梦幻无边无际。有限的躯体在有限的现实里感受到的往往冷峻多于温馨,痛苦多于幸福,丑陋多于美丽;无垠的灵魂在无限的梦境里领略到的却迥然不同,风光大异……
有时候我想,如果没有文学,人类是否能够历经劫难而不灭?人的确不能没有衣食,可人就能够没有梦想和思索吗?当一个民族从精神上萎缩下去,日久天长,他们的体魄能够健壮吗?他们的生活能够饱满吗?千百年来,无论遭逢盛世还是历经炮火,人类的文学活动都不曾凋零过。仅从这点看,文学,作为人类睁着眼睛的梦,相信将伴随人类直至地老天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