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平衡之“统一与变化”
(2010-05-02 03:40:26)
标签:
建筑知觉内耗景观设计师杂谈 |
分类: 理论探讨 |
“格式塔”心理学是感觉场的自动组织结构,是感觉场使得所谓“元素”从属于“整体”,而该“整体”又结合到更广泛的整体中去。我们日常知觉不是对各种质量的拼合的知觉,而是对不同物体总和的知觉。
在现实中“整体”往往被内耗掉,差异性而带来的吸引力往往被人忽视,各自价值都不能很好体现。同时人们往往把个人的价值观加在设计意图上:比如在乡镇希望把乡村变成繁华的都市面貌,出现村村像镇,镇镇像城;而城市又希望把城市向密集型繁华都市靠拢,寸土寸金使得牺牲绿化空间成为水泥的森林。尽管近期也意识到城市更需要自然式景观来调节情绪,但这种调节是局部的,不成大的气候。就这样在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各自的优势特点情况下进行了造。要知道城市因为乡村才显得现代化,乡村也因为城市更具有对都市的差异性吸引力。
设计中出现的内耗
设计本身可能没能统一贯彻自己的观念,有以下几点内耗:
1)设计之初会翻些图片资料加以参照,以模仿形式为捷径,妨碍独创思考能力。
2)设计过程中脱离土生土长的环境,没有进行很好的调查,或是设计人只是听项目经理的转诉,看到的是现场照片片断,就在设计。
3)设计效果图和总平面有的只是为了表面效果好,其真实性与实施差距较大。为了审批,夸大绿化面积现象也确实存在。
4)设计配合过程不够规范化,施工、监理不严造成设计意图不能贯穿下去。
5)为了按时完成工程,不惜降低景观质量。
很多人力物力在内耗中降低了效率,整体性、统一性在整个设计过程不知不觉中消耗掉,反映出一种整体性思维和整体性设计流程的缺失。
尝试解决的方法
“统一”的过程需要贯穿首尾。分析理解环境,去深刻感悟环境,在设计之处就得有一个整体的构思并且能在贯彻设计过程的始终。这就需要我们去强调设计的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思维模式。理解理念初衷的统一、形式审美的统一、整体空间的统一、整体风格的统一、整体流线的统一、材料手段的统一。景观设计师应该锻炼不同空间尺度在不同层次工作领域的整体连贯性思维。
在过去、现在或是将来,每一位设计师都无法回避一些基本的问题,不同时代背景下景观设计师的观念和思维决定了表现形式与变化性:
“变化”得是否好要看是否适度,是否在统一里寻找的变化。一般认为变化既要大胆又要心细,“大胆”就是充分理解环境基础上,不要过多怀疑作品没有“实践过”的心理障碍;“心细”就是要为好的设计作品提供社会支持与技术支持。变化需要从一些对最适合这个地区的假想中、感悟中提炼,就是所谓的“灵感”中提炼,不必过多地去寻找已经完成的优秀作品中寻找影子,而是讲究原创性。音乐好听绝不是模仿出来的,而是感悟中的提升。要意识到并深入人心的是:创造性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
发展过程和形式都是“变化”的因素,形式反映了进化的过程。对生物学家来说,新城市的形式绝大部分来自我们对自然演化过程的理解与反响。形式和过程是一个单一现象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变化反映于形式中,即一个东西的外表样子是这个东西的重要方面。例如,电子显微镜照片显示原子的模数几何形和显示雪片结晶体的动人形象。
“统一”与“变化”犹如“曲”与“音符”,把握两者的关系是作品是否有价值的关键。也就是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景观整合在规划与建筑中,就像“音符”融合在曲调中。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我们时常需要在景观整体综合知觉与细部分析知觉中不断比较。就像画家在处理局部细节时,经常要退到远处看整体较果一样,甚至为了避免“当局者迷”还需颠倒画框纠正习惯性视觉错误。
纠错是人的能动性的体现,在景观设计中,需要退回到最初终极的人类需要,而不是看眼前某些“迷人的细节”,也不是非要套上文化与历史的桎梏才善罢干休,更不是国外理念的堆砌。设计的创艺性是需要在整体中认识的,鼓励这种创意思考方式一直是中国最需要的,只有设计师具有这种整体认识下的纠错力,创意才可能最合理地展现出来。
抽象的创意还是需要落实在“知觉中的一个特殊结构”中,能够唤起人们对新事物的新的理解。而空的表意形式是不负责任的交差。例如做工粗陋的景墙,千篇一律的图腾柱图,毫无心意的桌椅等等。
形式不是业余艺术爱好者的偏爱,而是关系到所有生命的一个中心和不可分离的问题。所以建议设计师回到大自然寻找形式的基础。
如果能够从这种大自然的完美中得到启发,将是无穷无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