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小猪贝贝
小猪贝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784
  • 关注人气:9,4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子上课不专心,需要干预吗?

(2010-05-13 08:24:19)
标签:

育儿

教育

儿子

评语

海星

2010-5-13(四)

 

儿子上佳音英语也有一个多月了,老师联络册上的评语只有一次写着‘非常好!’其它全部都是‘要专心些哟!’或者是‘再专心些哟!’有几次竟然还写着‘下次不要晃动椅子!’或者是‘不要分心往窗外看哟!’。刚开始我定力挺好,还真没当回事儿,以为反正这样的英语课也是以玩为主,可是这样的评语越来越多,再加上我上周看到跟儿子一起学的奇奇同学的评语全是‘非常好或非常棒呀!’时,我就有点坐不住了。(汗!我这个妈妈空有理论,在心底还是有一点会拿儿子跟别人相比,尽管没有当着儿子的面)。

 

既然学了并发现了问题,我就不能坐视不管。我先找到英语老师询问相关情况,我想确认儿子上课到底是如何的不专心?我好对症下药解决呀!

 

英语老师说:“他其实上课挺用心的,也很积极主动发言,可是听着听着就走神了,也不知想什么?我赶紧喊他把他的思绪拉回来,并问他刚才老师都讲了什么?奇怪的是他对答如流很正确地回答我的问题!这样的情形发生过很多次,所以我想他是挺聪明的孩子,是不是都会了?没有挑战了?就分神了?至今我也没弄懂为什么会这样?回家你再问问他为什么会分神吧?”老师的话让我放心不少,至少他在分神之余该会的都会了,结果很不错,这就好办了。

 

其实第一次看到‘不专心’的评语时我回家后就问过他:“儿子,在英语课上为什么有时会走神呢?你都想什么呀?”他回答我:“我想家了!想你了呗!”“我有什么可想的呀?下了课不就能看到我吗?还有家也不会动跑不了,下了课就回来了!”“我知道,可我就是想了!”他一付无所谓的架势,我想反驳他几句不过转念一想小孩子上课想家想妈妈倒也正常,于是换了一种语气说:“妈妈也很想你,无时无刻都想看到你,不过上课咱就专心上课,回家咱就好好玩,这样才行!下次你能做到吧?”“行!我下次做到!”

 

别说他还真是好了两天,但接着又故伎重演,又分神了,再次看到老师留言的一刹那,我还真是想狠狠再说他一次。这次我问他:“为什么又分神了?”他笑呵呵地答道:“这次我想大鱼了,想学完英语回家天都黑了,我都没玩几分钟就睡觉了!”呵呵,瞧这孩子上堂课竟然还浮想联翩呀!“这个妈妈可以答应你,如果上课回家晚了,我们就多玩一会儿再睡觉,这个你不用担心,只要好好上课!”他点头答应。

 

就这样看到老师的留言我就会问他为什么分神?几次下来我发现我根本没解决他的分神问题反而是强化了他的分神作用。我想再这样下去,儿子不分神我也得分神,分成神精病了。

 

跟贝爸说起此事,他笑着说:“那么点的孩子上课分神难免,注意力集中估计也就十几分钟呢,况且他不都会了吗?这样会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呀!”我想也对,再为他的分神纠缠下去不仅会强化他的这种行为,而且对他今后真正上课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我即使再看到老师的留言也不会再追问他为什么分神了?而是告诉他:“上课时就用心听讲,下课时就疯狂地玩,妈妈陪你!”

 

他倒是好几天后又范了。

 

周日陪儿子试听一堂美术课,我亲眼见证儿子在听完老师讲解海星的构造后,小头转向别处,思绪明显跑了,而老师也在第一时间看到并把儿子的思绪叫回来。

 

我顿时明白英语老师所说的分神是怎么回事儿了,还好老师讲完要求孩子们根据刚才幻灯片看到的说说海星的特点并画出来,结果儿子说的和画得非常好。老师悄声跟我说:“看来他跑神了,是因为他心里有数呢?”

 

两位老师对儿子上课分神都给出了一个结论,他分神真可能是因为他会了,所以才集中不了精神所为。这样的结果虽说还算好,以学会了为前提,可是我的心却有一丝担忧:以这样的状态上小学,估计他仍会这样分神下去,难道他真是因为会了提不起兴趣?还是另有原因?他这样分神下去好还是不好?

 

无论哪种原因我们家长该怎么做呢?是放任自流,反正他都会,分神一下又何妨?还是适当干预一下,告诉他上课就是上课不能分神?亦或是悄悄关注允许儿子慢慢适应?

 

后续跟踪:

 

以上是我上周看到老师的评语由感而发,在我不知道如何去解决时我停止了询问儿子,只是在上课前我当着老师的面夸奖儿子录音做得很好,并跟他击掌好好听讲,然后我就退出来了。

 

令我没想到的是接他时老师跟我说儿子这堂课表现好极了。打开联络册看见老师的留言:“今天表现超级棒!非常非常棒!”我念给儿子听时,他笑呵呵地接受没说什么。

 

我一时无语,对孩子只能说我们还不了解小家伙的心思,他的分神也好,不愿意学也罢,都不是他真实的生活的状态。其实他的体内有无穷的力量,只是我们没有好好发掘,只看到表象而已。所以对面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问题,我们还真不能急于下结论,批评他,慢慢等,也许那些问题都不是问题,都会随着时间而流逝,关键是我们家长要沉下心来,慢慢地静静地不动声色地去面对,给孩子一定的成长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