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为教育的境界
(2009-02-04 10:45:18)
标签:
育儿纸画布谷鸟死鸟儿子 |
分类: 5~6岁 |
2009.2.4(三)
昨天早上儿子哼哼叽叽了小半天,我们说了几个应该上幼儿园的理由,最后他终于上幼儿园去了,可是回来却很开心,我从小爸车里接下他并在小区内转了一会儿,就见他叽里哇拉、断断续续地给我讲了半天幼儿园的事情,我问他:“还是幼儿园好吧,明天接着去!”他歪着小脑袋说:“但还是家里好!休息几天再说吧!”他的小样子让站在旁边的一个邻居笑得直不起腰来,直说:“这小子真逗!”
不过儿子没跟我说,他在幼儿园做手工,老师让每个人做两份礼物,一份给老师,一份给自已,结果儿子做坏了,竟然发脾气似的当场撕掉。这是小爸回来后偷偷跟我说的,我一笑了之,儿子是个精益求精的孩子,能干得出来。不过这种心态,等有合适机会时得跟他好好说道说道。
一进家门他就抱着他的企鹅一通狂亲,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大堆话,然后问我:“妈妈,我觉得自已今天表现挺好,可不可以看一会儿‘小鼹鼠’的碟片?”“行!”有时我也很心软,不想把儿子束缚得太死。
谁知当他看到‘小鼹鼠和布谷鸟的钟’时,又大叫起来,“我就是喜欢死鸟呀!给我买一个布谷鸟的钟吧?”见我没反应,他竟然哭了起来。我真是晕倒,怎么又来了,他为什么独独喜欢死鸟?这是种什么心理?这次我没吱声,也没问为什么,过了一会儿他自已好了。心平气和地问我:“妈妈,可不可以给我买一只布谷鸟的钟?”“那种钟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我们等看到时再说吧!”他点点头同意。
看了一会碟片,他主动关了。看我坐在地垫上看书,就说:“妈妈,你坐好,我给你画张画!摆个造型吧!”我笑,应他之邀,老实地坐在那里。他拿出一张纸,坐在小板凳上,看一下我画一下,再画一下再看一下我,我动一下他还说:“妈妈,不许动!老实点!”俨然是一个小画家在写生,我憋住笑,小家伙不错呢。
等画完拿给我看时,我哈哈大笑起来,他把我画得有鼻子有眼,头发都竖起来,两只胳膊还不一样粗,长长地环绕下来,细节画得挺好,连我衣服上的小花小图案都表现了出来,虽不像,但那种创意还是让我吃惊不小,我喜欢儿子这样的随笔之作,自然不作做。“啊,画得不错,快签上你的大名,写上日期,妈妈要好好保存!”儿子一听来了劲,郑重地在上面写上自已的大名,写上日期。
我拿在手里,心里真是开心,儿子给妈妈画了自画像呢。小爸、爷爷奶奶全过来看,都说这张画画得挺好。儿子又跑去拿一张纸画自已,结果纸没有了,他竟然大叫大哭起来:“我的画纸没有了呀?”“还有许多背面纸可用呢?”这时侯他根本不理会我们的提议,照样大哭起来。
这孩子最近竟有了这毛病,不如意不满意时竟然会大哭起来,见他哭我给他提出选择:“好纸肯定是没了,今天也不能买到,要么你就这么哭下去,要么你就用背面纸画,要么你就不画回去睡觉,自已选择!”然后我们全家自干各的,不再理他。他哭了一会儿,见我们没有回应,一会儿就不哭了,拿了小爸给他的背面纸画起自画像。然后拿给我们看,这张画明显比上一张更有创意,他画的自已站在那里,裤子和衣服上还画满了自已喜欢的图案。
画完之后他还想再画,但是追求完美的他见没有好纸了,又有点伤心地哭了起来。我没理他,他哭够了自已去倒杯水喝,小爸笑:“眼泪流多了,还知道补充水份!”然后出乎预料,他竟然自已洗洗回去睡觉了。
这是发生在昨天的儿子的一些小行为,‘早上不爱上幼儿园、撕毁自已不满意的手工、哭喊着喜欢死鸟要只布谷鸟、画画连纸也要追求完美用好纸不用背面纸画,不满足要求时大哭,还有动不动就咬自已的手指头’。
上述行为对一个刚过完五周岁生日的孩子来说,这些行为是否正常?表达出孩子的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做为家长面对孩子的这些行为应该如何去做?这一连串的行为引起我的思索,但是我却不知所云,不知该从何说起和做起。我只能慢慢观察,冷静等待,不发火,不评论,只是等他发泄完了,再适当说出自已的想法。令我没想到的是儿子发泄完之后自已会变得很平静,我说他时他也不再是激烈反抗。难道我的不作为也是一种方法?
有些道理真不是书本所能给予的,标准理论对每个孩子来说并不是总会适用,很庆幸我们这个时代可以读到好多书找到你心中的疑惑,但千万不要指望书本会给你一个完美的答案,因为天下没有一个孩子是一样的,每个孩子的心理都会不同,读懂自已孩子的心理倒是我们每个家长最应做到的事情,我正在努力,希望再没读懂儿子心理的时侯,我不发表任何评论,只是等待,等待时机给他讲道理,等待他自已慢慢长大,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这就是不作为教育的境界!也许这种不作为行为才是是顺应孩子的心理,给他发泄的机会,允许他表达自已的想法。这跟顺其自然一样,只是看他有点做歪了的时侯等他平静时再扶他一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