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8(五)
那天读一本书才知道,犹太人之所以聪明,是因为每个犹太人在很小的时候,几乎都会被长辈提问。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孩子提出疑问,从不教育孩子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于理。这一点是犹太人的教育比其他人略胜一筹的地方。相比于犹太人,中国的传统观念却认为,缠着父母问这问那的孩子是惹人讨厌的。父母可能会对跟在父母后喋喋不休的孩子大加训斥,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也常常是敷衍了事。
我看了深受启发,心想我得在儿子身上试试,没准从小培养,也能让儿子成为一个聪明人。
可是儿子这两天表现得很奇怪,从幼儿园从小爸车上下来,不再像以前叽哩呱啦地说个不停,沉静得很,回到家竟然也不多说话,一天躺在地上,一声不响地听着音乐,很陶醉的样子。昨天更是躺在沙发上,摆弄着小赛车,不说一句话。对于一个在平时说个不停地孩子突然间沉默成这样,我有些担心,过去看了他好几次,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一脸地平静,偶尔还笑了笑,我纳闷极了,难道他进入一个什么期?除了不多说话,其它一切正常,我不再理他,观察一下再说。一个小时后,他开始说话了,好像在沉默中爆发一样,一发不可收拾,还没等我提问呢,人家那小嘴就打开了,开始不停地问了,我乐了,这正中我下怀。
“妈妈,我们为什么得吃饭?要是不吃饭,你是不是就不用做饭了?”我一听敢情他是因为我做饭不理他呀。“吃饭才能长大!不吃饭不光长不大,长不高,还会饿死的!”我的回答不能令他满意,他又问:“我小时侯没有牙,就没吃饭,也长这么大高了?”嘿,他问得也有道理,“你小时侯虽没有牙,吃不了米饭,但你吃妈妈的奶水,那也是饭呀?”“奶水也是饭呀?我怎么不知道?”他有点不愤地说。我笑了,搂住他说:“我就喜欢你爱问的样子,有问题就得多问,就像‘长今’一样,一定要搞清楚那才行,而且问的问题越多,学得就越多,掌握的知识就越多,有学问的人最光荣!”我开始尝试着让儿子多问问题。儿子歪着小脑袋点点头:“好,多问!”“那咱们约好了,每天要向不同的人提问题,开展‘今天,你提问了吗?’的活动,怎么样?”我向他建议。
“今天你提问了吗?是什么意思?”儿子不解地问。“噢,就是你每天都要提问,向老师或同学或爸爸或妈妈问一些你不懂的事情或者是考我们,向我们提问,比如:小企鹅为什么生长在南极?要是放在家里行不行?为什么人要穿衣服?穿鞋?还有爸爸为什么会开车,而妈妈为什么又不会?电视为什么会出人影呢?等等,等等。随便问。”我启发他。“问完了不会怎么办?”儿子又问。“不会再找答复呗!”我说。“上哪找答案呀?”他又问。“上书里或找一个有学问的人问。”“谁是有学问的人呀?”他又问。得,再这么问下去,这一晚上又甭想睡觉了。“任何人都有我们不知道的学问,谁都可以当有学问的人,你问的多了,就学会了,你也是有学问的人!”“噢!”他终于不再多问。
我在想他真要是这么无休无止地问下去,我得累死,而且有些问题我也不会。可是,你是否意识到,当一个孩子提出的问题总得不到及时、确切、合理的解释时,他就会慢慢丧失提问的欲望——因而也丧失了一个成长的最好时机。
因此,当孩子提问时,我们首先应持鼓励的态度,回答时要尽可能地及时、简明、准确、浅显易懂。一般的孩子对事物往往是从具体的、自身的、直观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的。因此,要想给宝宝讲清一个问题,回答时就要从孩子的年龄、理解能力、提问的出发点考虑,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情景)而异。
愿意思考、喜欢探索是孩子的一种天性。每个健康的孩子都会这么做的。但是,有些孩子渐渐地对事物探索的兴趣减少了,到了上学的年龄,他们不爱学习、马马虎虎,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恐怕与父母对孩子的提问采用错误的回答方式有关。
遇到我们不会的问题怎么办,不用愁,向你推荐《爸爸妈妈难以回答的问题》这本书, 作者:粱秋丽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我的上述观点就是从上面搬来的,学到的,有空的时侯,你也不妨买来一看。
愿每位父母都能笑着面对自己的孩子提出的问题!(书中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