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4(一)
儿子这几天又有感冒迹象,我怀疑是上次感冒未好,想让他喝点我们熬制的苦药,结果他不肯喝。我采取了各种方法均无效,奇怪了,以前儿子喝药简直可以用神勇来形容,无论多苦的药,他都会一饮而尽,这次死活不肯喝,直嚷着:“太苦了,不喝不喝!”“啊呀,不苦了,妈妈给放糖了,你试试?”。小家伙半信半疑地看着我,然后伸出小手指蘸了点药水放到嘴边舔了舔说:“太苦了,不喝!”,嘿,真是进步了,现在不是喝一口尝,而是蘸了点小心翼翼地尝,我被他的神情逗乐了。后来换了一种‘猴枣散’给他吃,他笑着说:“这个可以,但是必须让我自已来!”我笑着看他自已操作,问他:“这是为何?为什么不用妈妈来做?”他看着我说:“那是我自已的事情!自已的事情自已做!”我怔在那里。
上面是儿子吃药时的一个小插曲,他由‘喝一口药尝试到用小手指蘸一下尝试,由我帮忙倒药到自已的事情自已做’这就是他自已成长的一个过程,他自主意识开始增强了,对于一个不到四周岁的孩子来说,我们看到了他内心的变化,‘苦,不相信,自已小心翼翼地尝试,自已动手亲自去做’这一系列的动作恰恰是他内心发展变化的一个外部表现。
我不是一个心理学研究者,看到形形色色的宣传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吃喝拉撒睡、会哪些技能,需要学习各种艺术等等,也很动心,但我觉得其实多关注孩子的内心发展变化才是最主要的,肯不说态度决定一切,就单从心理承受力这个问题来说,也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事情。
人的精神生活在六岁之前是一个形成过程,在六岁之后是一个成熟过程,形成过程从无到有,每个阶段都不尽相同,在经历生命已经设定好的所有过程后,才能出现最终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地观察,哪些是孩子这个年龄段的正常反应,哪些是异常的情绪和情感波动,就像儿子吃药这一系列心理过程,我认为这是他心智已经成长的一个明显例证,他拒吃很正常。如果他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无所谓,也不反抗,我们反而就应该担心了。
关注孩子内心的成长变化,做个细心的妈妈,所以有必要读一些关于孩子成长方面的心理书,了解孩子成长的每一阶段所具有的特征把握孩子的心理状态及心理变化,这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孩子的成长具有差异性和阶段性,不必对着成长表中孩子所没有的事项大惊小怪,对于他些无关紧要的指标大可不必在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