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2/middle/4f4d2f71xc00a2a6f1c71&690郭德刚的德云社
天桥遗风的晚歌
玉玲珑图文原创
从自然博物馆出来,满脑子装的都是恐龙,思绪里满是侏罗纪、白垩纪的潮湿闷热的空气、巨大茂密的参天大树、铺天盖地的蕨类植物、满天的翼龙巨大的食草食肉恐龙……,一出门骤看到街上的红花绿树,公交站台、如水的车流……简直恍若隔世、思维混乱!真有穿越时空的感觉。
这样大跨度的时空转变,真需要有点时间把心好好静一静,适应一下:)
http://s9/middle/4f4d2f71xc00a2dfe6618&690 站在路边,无意识地望向马路对面,只见一片低矮的陈旧建筑。大多是四合院式的低矮平房,铁灰色的砖陈旧的灰扑扑地、窗框都看不出颜色,显示出有些年头了。在二环以内看到平房并不奇怪,但这撇旧的程度,与故宫周边的南北池子大街沿街整洁规整的高大院墙、明晃耀眼的金瓦红门形成的四合院群落所表现出的富足和霸气,从气势上就衰败和零落了许多。在一片灰矮的建筑中,一个两层楼的建筑上打着几个大字“天桥剧场”。难道这一片就是民国时名动京华的天桥?!这里就是《春明外史》、《夜深沉》、《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的故事背景地?!这就是杨杏园梨云李冬青、二和月蓉、金燕西冷清秋、樊家树沈凤喜何丽娜进进出出的地方?……
天桥?!这在无数清民小说中见过的背景地,原来就在面前!
所有的场景顿时复活,所有的人物都从记忆的书中翩然而出,那么鲜活生动,那么亲切熟悉!顿时,这些破旧的庭院、低矮的平房、狭窄的巷道、横空凌乱的电线……都有了意义和味道。近一个世纪过去了,这里的外貌,真是与书中所写变化不大。像我这恋旧的人,心中也暗自庆幸变化不大!那天桥剧场里,可还有看场轮班的新人?那狭窄的胡同里,可还能看到赛金花、小凤仙、梨云……风情的丽影?
我正天马行空地边望边想。目光所及之处,就在天桥剧场旁边,一条侧对着正街的两栋平房间架起的一块隶书匾牌跳入眼帘——“德云社”。
——“德云社?!”这名字好熟悉……
德云社?!那不是郭德刚的相声班吗?哎呀!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天天在电视上看郭德刚,怎么无意之间竟然走到郭德刚的门儿上来了。原来天桥在这儿,而郭德刚的德云社,居然就在天桥!哈哈……真是太巧了。
我们忘记了原定的行程,立马兴冲冲直奔德云社去了。
其实细想想:德云社选址在天桥,真是一点儿也不奇怪。真是再没有比天桥,更能体现北京传统艺人的传承,更能表现传统艺术在北京的源远流长了!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人气和传统,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从事行业的传承。就像南京的秦淮河两岸自古就是烟花之地、江苏扬州千年就有“三把刀”、上海的豫园一直是小商品小吃的云集地……一样。北京的天桥,百余年来,一直是京华三教九流、梨园弟子、文人墨客、破落弟子、车夫商贩、欢场妓院的汇集之地。看来,即使时代更叠,沧海桑田,这天桥的气息依然存在。这里的建筑,显示出依然是社会底层人群聚集的地方。这里的氛围,仍然流露出梨园世家浓重的气息!这样的感觉,在社会建设上也许不值得赞扬,但对我这喜欢寻故访幽的人,倒真是意外之喜。百余年来没有大的变样,我还能在一个世纪后,踏寻书中的记忆。
http://s15/middle/4f4d2f71x799a9e77764e&690
进了德云社的门牌,两边低矮的平房夹着狭窄的过道。过道两边朱漆漏花门扇,勾缝灰砖灰瓦平房,很有些古色古香的味道。德云社里大门紧闭,空无一人。阳光照着,这么个演出场所,令人奇怪地寂静无声!售票窗口也紧闭着。一个人也没有,连个问话的都找不到。突然想起:难道一个世纪过去了,这德云社弟子还保留着戏班子的作息传统:晚上演出至深夜,清晨无人,下午才开始练声走动?
![郭德刚的德云社天桥遗风的晚歌 郭德刚的德云社天桥遗风的晚歌]()
回来后,在网上一查,德云社每天晚上都有演出。我们当即决定,今天晚上就去看演出——好不容易无意间找到了德云社,哪能不看看郭德刚的相声呢?!
晚上开演之前,我们如期赶至。德云社门里门挤满了人。一走近,就有几个人挤上来喊:要票吗?今晚的演出票。我们有些奇怪:这大白天明目张胆地倒票,这票贩子没人管吗?
售票窗口挂着牌子:今晚票已售完。错愕之时,那几个黄牛又挤上来:今晚的票早卖完了,买我的吧,马上就要开演了。我问剧场门口验票员:他们的票能进吗?黄牛不等验票员答话,就抢着说:当然能进,我们的票是真的。那验票员无奈地笑着说:能进。我气愤地说:他们当着你们的面倒票,你们也不管管!这德云社怎么乱成这样儿了?!验票员无可柰何地笑说:他们在网上提前把票都订完了,我们也没有办法。
既然来了,没有不看就回去的理。我们只得从黄牛手中买了票。真是兴冲冲地来,这还没进去呢,就让人满心不痛快!
http://s11/middle/4f4d2f71xc00a32e490fa&690 进得门来,是一个平房大堂。朱红底漆古色古香的墙壁,大红舞台,大红背景上挂着德云社的标志。大堂里一溜溜摆着八仙桌,一桌8把高背木椅子围着。看台是平地,不像当代剧场观众席有坡度。坐着高背椅,平着看演出,不时觉得前面观众有些挡人。但这正是这种场子,适合演出那透着老北京的味儿传统相声。
演出开场了,演员都是德云社的弟子。我还是第一次看整台相声的演出,有些好奇。
舞台布置十分简单,就一个搭台布的方案子,摆在舞台中央,演员上场即讲,既不拉幕也不开幕,没有追光变幻,倒也适合相声的语音表演。
http://s2/middle/4f4d2f71xc00a349c3fa1&690
可以看出演员都是晚晚常演的,在舞台上十分放松随意。演员都穿着传统的长衫,可能是由于灯光照着,舞台上温度较高。演员讲着讲着热起来,就会随手拿起台中案上的毛巾随手擦汗,擦完接着再讲。这此小动作,在电视演出中是绝对见不到的。
郭德刚当晚不出场,据说一般时段都不出场。由德云社的弟子们演出。演员们功底深厚,逗笑捧哏十分热闹,整个演出高潮迭起,掌声不断。其中甚至还有在电视上见过的演员出场。遇到逗得好时,全场掌声轰然,各种腔调的“好!”字透空而喝!
观众席里没有灯光。但在舞台灯光的掩映下并不太暗。各席间通道很宽畅,不时有小贩端个方盘,上面摆满各色瓜子零食小吃从通道静静走过,并不吆喝,有观众要时就停下收钱。还不时有一身布袄短打系着围裙的茶房,提着茶壶,给各桌的客人点茶续水。
http://s13/middle/4f4d2f71xc00a35ba826c&690在这古色古香的剧场,守着古老的八仙桌靠背椅。听着舞台上字正腔圆京味十足的相声,看着观众们吃零食磕瓜子儿不时地叫好儿,来来去去的跑堂……真让人心生恍惚:这个场景,真是何其熟悉,百年未变!这时,若从门外走进一位卷发旗袍的民国少妇,或短发白袄黑裙的五四女学生,真是一点儿都不会让人奇怪!
仿佛时光在此停滞,流年在这里静止。
我不知道天桥附近是否还有其他戏班?也不知道现在天桥周边是不是还是住着三六九等的底层民众。但百年之间,弹指一挥。流年易逝,天桥未老。随时光流去,天桥的遗风,在德云社明灭的灯火里,在满口京腔的相声中,丝丝缕缕地浸润出来。
在繁华京都,高度现代化的京城,这南城一隅,居然遗留着这么一方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像一缕延绵不绝,略带伤感,飘浮着民清遗风的晚歌,令人叹息伤感,而又回味留连……
http://img.tongji.linezing.com/1153176/tongji.gif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