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节中的那些奇风异俗

(2013-02-05 14:49:35)
标签:

心底奇葩

文化

分类: 清清浅浅

春节中的那些奇风异俗

                            李 专

晚清学者黄遵宪曾说:“风俗之端,始于至微,搏之而无物,察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春节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关于春节的民俗当然是最多的。

春节是中国人最大的节日,它的大又体现在它的长上。一般从旧年的腊月二十四起,到新年的正月十五止。国人一般把腊月二十四叫作小年,小年的主要内容是打扬尘,以新的气象迎接新年。小年又是灶王节,要祭灶。祭灶是个最有人情味的仪式,或者说是个最有趣的游戏。传说灶神每年腊月二十四都要上天述职,禀告所在家庭诸事。腊月二十三日晚,主妇沐浴洁厨,先把谷神的化身干秧束挂上灶壁,再摆出丰盛的五谷蔬果,烧一炉清香,焚若干黄表纸,念请司命和百神咒,祈求灶神上天报喜不报忧,保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全家太平。为防灶神上天乱讲话,把主人家的一些不周之处和盘托出,祭灶时要多供甜粑,把灶神的喉咙塞住使其难打“小报告”。灶神其实很亲民,穷人家用一碗清水祭祀也行。有一首民谣:“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今年日子混得苦,来年再奉芝麻糖。”今年或因天或因人收成不佳,许以未来的希望也算数。

最近,我和一位湖北钟祥籍的文友QQ聊天时,听说她家乡的小年是正月十五。这真是我此前闻所未闻的民俗,不知道有多大的范围和多少的人口在过这样的小年。那个诞生了宋玉、莫愁女、嘉靖皇帝的地方,大概是个民俗孤岛,不但把小年从“年头”挪到了“年尾”,据说还别具一格地把清明节规定到农历的三月三日。八方殊风,九州异俗,一些小众化的奇风异俗,更能体现民俗的丰富多彩,更能展现民俗的个性魅力。如果深究钟祥的小年民俗,此事必有蹊巧。

年饭不是普通的一餐饭,它上供苍天,下祭鬼神,远敬祖先,近孝父母,是一年中最大的礼事。在我的家乡湖北阳新,吃年饭时的座次俗成很有意思。几世同堂的家庭,祖父母上座。祖父母不在(故去)的父母上座,即使家中有贵宾就餐也不敢僭越。但是,家中如果有6岁以下的男孩,其中最小的就可以与祖父母或父母同坐上座。特别是当年出生的长子长孙,祖父母或父母将其抱到上座时还说“大老板上坐!”小孩过了6岁就到了启蒙的年龄,该读书知礼了,再也不能与长辈同在上座。旧习规定,女孩不论年纪大小都不能坐上座。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多年,女孩也越来越宝贝了,大多数家庭打破了女孩不能坐上座的旧习。吃年饭时,祖孙可以同坐上座,但父子不能同坐上座,民俗也挡不住隔代亲的那个亲。

最近还在微博上看到一篇《初一到十五有哪些讲究》的文章,其中一条说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还要祭祀石头。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浇水冻结在一块平滑的石板上,初十早晨,用绳索系住瓦罐的双耳,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着当年丰收。这是个十分有趣且技术含量较高的游戏,我想,那瓦罐一定要足够地结实,那石板也不能太实沉,那抬走的路程也不要太遥远,否则,大家心里会不爽一年。

家乡阳新的元宵节,是春节的精彩收笔,多项娱乐活动把春节推到最后的高潮。闹花灯,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祭花神,最有原生态意韵的是摇毛竹。南乡一带,元宵晚饭后,成群结队的姑娘们穿红著绿,相邀来到村边毛竹林摇毛竹。她们边摇边唱:“毛竹娘,毛竹娘,保佑我找个如意郎。毛竹叶,毛竹叶,保佑我头发黑又长。”别看这么简单的几句民谣,它向往着爱情的最高境界:如意。它抒发了姑娘最美好的愿望:青春永驻,美貌永存。

无物无形无声的民俗,有芝兰之馨香,有阳光之温暖,有美梦之希冀,是开在人们心底里的奇葩。

201323日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