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虎年最受欢迎的快减肥方式

(2010-04-06 08:51:08)
标签:

健身

保健

瑜伽

风筝

肌肉

健康

    春天是健康投资的最佳季节,经常锻炼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明显减少一年中呼吸系统等疾病的发生。出外踏青不但对身体有益,最主要的是能够缓解冬季压抑的心情。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走,无论是郊游,爬山,还是其他室外运动项目,都会比室内健身有更大的收获。

    快走

http://s3/middle/4f4cfa0bt8387b8369572&690

    在春意初露的日子里,快步行走健身法是个不错的选择。对于平常却上锻炼的人来说,刚开始就开始跑步可不太科学,容易对膝关节造成冲击。快走就不同了,在空气新鲜的郊外逛逛,既呼吸了新鲜空气,又达到了运动耗脂的效果。专家建议,一个人每天运动量的最低极限应该是消耗3000大卡的热量,这正好于步行一万步所耗热量相同。

    提示:准备好防寒衣物,舒适的鞋,做一做适度的伸躯运动,漫步五分钟后,就可以加快脚步了。走路速度较快的人,每分钟约能行100-130步左右。每天一万步的运动量约需要1.5小时,可以分次完成,每次应快走30分钟。

    骑单车

http://s9/middle/4f4cfa0bt8387b758b198&690

    骑着这种靠体力去踏的单车,穿越周围像画卷一样的风景,心情不仅畅快无比,顿时感觉这不仅是一种健身方式,更是一种心灵放逐的愉悦。人的手和脚有许多相应的穴位,当你紧握车把与用力蹬车时,实际上已经不知不觉的开始了身体的穴位按摩,骑单车不仅能借腿部运动使血液循环加速,同时也强化了微血管组织。

    提示:自由骑车法就是不限时间和运动强度,主要是以缓解生活压力造成的身心疲惫,强度健身房可以规定自己每次,每小时多少公里的汽车速度,可以有效的加强对心肺的刺激,锻炼人的心血管系统。间歇性骑车法可以快慢交替骑车,例如先慢骑五分钟,然后快骑五分钟,再照次循环重复几次,有氧性骑车法主要以中速骑行,一般要骑45-60分钟,对减肥和提高心肺功能都有好处。

    登山

http://s4/middle/4f4cfa0bt83879dd159d3&690

    登山是一项极佳的有氧运动,山中空气异常新鲜,对于改善肺通气量,增强肺活量,提高肺的功能很有益处。同时还能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山间道路坎坷不平,有助于改善人体的平衡功能,增强四肢的协调能力,尤其是行走在没有经过人工修饰的非台阶道路,可使人体肌纤维增粗,肌肉发达,增强机体灵活度。另外在山巅之上极目远眺,可以解除眼部肌肉的疲劳,还可以使紧张的大脑得到放松和休息。

    提示:登上一般选择在清晨,但强度不宜过大,以心率保持在120-140\分钟为宜。登山要循序渐进,要先做一些简单的热身运动,然后按照一定的呼吸频率逐渐加大强度。锻炼结束时,要放松一下,使血液从肌体回到心脏,运动时要注意补充水分, 以尽快减轻疲劳感,恢复体力。

    放风筝

http://s1/middle/4f4cfa0bt8387b9826240&690

    在春光里踏青放风筝,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头脑,促进新陈代谢。在放风筝时,可以活动周身关节,可以舒展筋骨,促进血液循环;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状态,放风筝时昂首眺望,极目远视,能调节眼部肌肉和神经,消除眼疲劳。

    提示:在放风筝是要注意保护颈部,头颈不要长时间后仰,而以后仰和平视交替,以平视为主,。放风筝最好以2-3人一起,选择平坦开阔的场地为宜。

    做瑜伽

http://s5/middle/4f4cfa0bt8387babd2984&690

    阳光温和的下午,远离喧嚣的城市,在绿绿的草坪上安静的做一套瑜伽,让身体微微出些细汗,是一种非常惬意的享受。瑜伽各种体位的姿势,按摩身体内部的器官,不仅可促进血液循环,伸展僵硬的肌肉,使关节灵活外,还可以使腺体分泌平衡,强化神经,消除机体紧张和疲劳。瑜伽的呼吸法,通过有意识的呼吸,可以排出体内的废气,虚火;消除紧张和疲劳。

    提示:瑜伽呼吸不同于一般呼吸,是通过吸气扩张上腹部与胸腔,然后通过腹部肌肉运动更彻底的排除空气。瑜伽呼吸法的目的是通过有意识的呼吸来集中意念。

    本文由英伦国际健身教练培训中心刘路整理

    交流QQ:75982963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