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向孩子道歉事关中国梦?
文/熙缘斋物语(那片海)
http://s13/mw690/001s2kTpty6GPBaLGvq8c&690
(图片来自网络)
由一对母子对话说开来,路遇一对上学途中之母子,母亲似乎在给孩子讲什么道理,孩子答,“不对!”。这位母亲恶狠狠地说:“我的话听不懂?我把你踹马路中间去,什么对呀对的!”孩子立刻顶了回去:“我说的是不对,你耳朵上火了吧!”母亲答道:“赶明儿缝上你的嘴,嘟嘟囔囔地什么也说不清楚!”于是,二人一直在争辩,一直在指责对方的错误,主题却都不提了,就这样走到学校门口。
道歉,真的很难,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崇尚长幼尊卑的礼仪之邦。呵呵,不对?莫急,请问当孩子数学题做不出来,你咋讲他们都不明白的时候,你控制情绪了吗?请问当孩子刚上学,语文作业字很烂,你用橡皮涂过孩子辛苦完成的作业否?请问孩子学画画,画得不好或者不会画,你除了帮助是否还指责过孩子?请问孩子学钢琴或乐器,陪他们练习的时候你急过没有?诸如此类,等等,等等!当你不能很好的控制情绪,将这种坏情绪施加给孩子后,你可曾意识到不妥?如未意识到,此文可不必看了,如意识到,你可曾试着道歉?不,不只是你,不只是我,我们许多人都没有。反过来呢?孩子们是不是经常向我们道歉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我们似乎经常看到哭的很委屈的孩子,还要接受父母的呵斥,甚至还要承认莫须有的“错误”,比如画不好,弹琴弹不好……记得网上有一篇文章,叫牵着蜗牛跑,孩子如果是那只蜗牛,你是什么?
这样一来,悖论产生了,成人基本不道歉,孩子却要道歉。从浅显的道理上讲,中国人是热爱“面子”的族群,生活中多少要有些“人模狗样”,而不可像小孩子一样童真。“面子”的重要维护力量是“理”,无论如何,你要显得自己是占理的,而不是亏理的。占理了,就有面子;理亏了,就没面子。一道歉,显得理亏,面子上十分难看。个人方面,从少年到成年,道歉能力逐渐减弱,孩子是一错就道歉的,成年人就不道歉了,在某种程度上,个人成长可以用道歉的频率逐渐降低来量度。社会方面,一个人有穷有达,一般而言,布衣百姓容易道歉,尤其见了“大人物”,就很容易陪小心、陪笑脸,没事也要道几个歉,大人物呢,就不必道歉了,有什么事,打个哈哈就过去了,有时哈哈都不打,也过去了。结论:愈成长,愈不会道歉,愈成就,愈不会道歉!
另一个悖论:成人可以原谅自己学不会新东西,却不能原谅孩子学不会。不信?请问你什么时候开始用微信的?请问单位的应用操作系统你都会吗?再请问新业务新技术你熟悉多少?是不是经常以年龄、学识和经历为借口?是不是总能找到客观理由?既然可以原谅自己,何以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这样一代代传承,便有一代代的自我放逐与原谅,更有一代代的指责,却都冠以“为你好”的名义!
个人是社会的最基本元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个人与家庭关于道歉的态度如前所述,我们的社会便可想而知了!道歉,于国人来说是缺乏民意基础的,换言之,即没有道歉的传统。我们的传统是,“君辱臣死”或“子代父过”,有了责任承担者,也自不必道歉了。家庭不懂道歉,没有道歉传统,我们是一个不会道歉的民族和社会。不会道歉的另一潜台词儿,便是不承认错误,不承担责任,认识就不会深刻,发展盲目性就显而易见了。于是房价一高再高,无人道歉,食品安全越来越差,无人道歉,教育、医疗、社保、环境、交通、生态、文化……太多太多问题,无人道歉亦无人负责!从小往大处说,一个人不会道歉是怯懦的表现,一个领导不懂道歉是明哲保身的需要,那么一个单位不会道歉就是推卸责任了,如果一个社会乃至国家不会道歉……
再伟大的梦想,也要从实干开始,再伟大的梦想,也要一步步来实现,再伟大的梦想,也要有人有担当,中国梦,请自道歉开始!今天,你道歉了吗?去论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