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母教育观念可以不同但要相互配合

(2011-07-05 05:18:06)
标签:

育儿

教育

敏感

苦恼

孩子

中式

西式

熙缘斋物语

原创

分类: 熙缘生活

父母教育观念可以不同但要相互配合

文/熙缘斋物语

http://s11/bmiddle/4f4cb54bt71538a0f89da&690 

    我和妻子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存在很大的分歧,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方式,从教育实践到教育目的,我们两个人的观点可谓大相径庭,相去甚远。由于观念与方式、方法的区别,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经常争执,有时候甚至可能激烈争吵,互不相让,你说你的理,我说我的原因。事实上,就教育而言,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类似的问题,关于教育问题的争端在一个家庭中不亚于一场家庭战斗。夫妻之间尚有差别,更不要说与上一代的老人之间了,两代人对于教育理解的差距更大。也因为教育问题,本来和睦的家庭会无缘无故的增加许多烦恼,烦恼的原因就是如何教育孩子问题,如何对待他人不同于自己的教育理念的问题。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我认为,教育可以不同,但父母之间要有默契,要彼此尊重对方的教育观点,相互信任和理解,这样才能给孩子带来最好的家庭教育。

    我的教育观念比较西化,主张让孩子自由发展,尽量不干涉或少干涉孩子的成长过程,我喜欢让孩子自己选择爱好、衣服、饮食,甚至孩子可以自主支配属于她的零用钱。而我太太的观念则比较传统,她的观念更接近于中式教育,主张对孩子严格管理,特别对于孩子的学业有着很高的要求。这样一来,我们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上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分歧。一开始,我们谁也不让谁,都认为自己的方式是正确的,我们经常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争吵,许多问题因为争吵而无法解决。由于我们的争吵,让孩子变得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听谁的,应该不听谁的。当孩子进入“执拗敏感期”的时候,我们发现孩子变得执拗而不可理喻,许多问题与孩子根本无法沟通。孩子的执拗,让我的脾气变得很易怒,家庭生活也因之变得很苦恼。后来,经人指点我们了解关于执拗敏感期的问题,也了解到正是由于我们夫妻教育观念的冲突,加剧了孩子执拗敏感的症状,由于我们因为教育问题经常争吵,让孩子深感不安,这不安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

    这个事情以后,我与太太静下来反思自己教育行为,并开始试着改变教育方法,并为此约法三章。第一,不论发生任何状况,不允许打孩子。第二,不论发生任何状况,不允许当着孩子的面争吵。第三,当对方教育方法出问题的时候,不在孩子面前纠正,事后再行商量。最后,我又给自己加了一条,不能对孩子高声怒呵,或者大声指责。这约法三章看似简单,实施起来确是非常困难的,先说第一条,我承认我曾经打过孩子,那是因为她太顽皮了,可是有一次孩子告诉我,“爸爸你在我小时候,曾经打过我”,说这话的时候孩子大约也就四岁不到,我心里当时“咯噔”一下,我真的很后悔,我想我一定是给孩子的心里带来了不小的伤害。当时,我对孩子和太太说,从今以后,我绝不在打一下孩子,一晃几年过去了,我做到了,孩子却也没有以前顽皮了。再说第二条,不当着孩子争吵,一开始我们都不适应,我和太太商量,如何谁发现对方开始因为某些问题情绪激动了,尤其是在孩子面前,就像对方说一下,“你违反了第二条”。每当此时,我们就是有多大的意见,都回避了,等孩子休息或不在身边的时候我们在沟通,甚至争吵,总之,不让孩子见到我们争吵。也是几年下来,我们发现我们彼此的脾气都变得好多了,孩子变得没有脾气了,很温和。第三条是最难的,因为在人的潜意识中很喜欢纠正别人的错误,特别是针对家人,总恨不得立即说出对方的错误。必须承认的是,在教育方法上没有那个人是全对的,但是为了保证在孩子面前的权威,为了让孩子不必因为我们的争吵而无所适从,我们现在基本上不当面纠正对方在教育方面的不当之处。而是,采取私下沟通的方式告诉对方,这个问题是不是那样处理更好。当取得对方理解后,再由对方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改变。几年过来,我们惊喜的发现的孩子的性格变得开朗、大气、乐观而富有活力,我们的孩子喜欢接受各方面的观点,喜欢对不同的事物进行尝试,喜欢对相同的事物进行不同的尝试。我和太太的配合则变得越来越默契。

    后来我们发现,教育观念的不同不是冲突的关键,冲突的关键是我们能否理解对方的理念并接受下来,现在我对孩子坚持我的西化教育,太太对孩子坚持她的中式教育,我们相互理解和包容,我们发现孩子都能坦然的接受下来,某此问题教育,她更喜欢听从母亲的,某些问题的教育,她更愿意按我的要求做。当我们两口子发现这一点后,我们彼此不在执着于教育理念的不同,我们甚至开始接受对方的教育观点,并乐于帮助对方实现其教育方法。

    最后,各位朋友不要因为教育观念的冲突而苦恼,任何适用于你孩子的教育方法都是好方法,教育可以不同,父母要有默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