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1日晚补
(2024-09-12 00:05:55)
今晚讲周测题时,讲到杜荀鹤的“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时突然想到学生可能不太清楚“跣足”的古事。于是我临时起意补充介绍了以下几件真事情。
一
好像在“三查”时,一个曾在小日子手里当过汉奸的人被邻村的田补町(音)拦腰狠狠地打了两担杖。这田补町边打边说:你脱了爷爷的鞋,让爷爷赤脚板走了二十里路,你记得不?……
这“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事证明了:我们郭嘉最少在抗战时,老百姓的光景还不是多好,你想,一个汉奸还看得起别人的一双家做鞋,穷人们有鞋没鞋真是两大的哩。这件真事情至少能说明鞋在当时是很贵重的物件。
二
平鲁钟牌村一地主或富农,进城时往往一出村就脱了鞋,一路赤脚板走到快进城时才穿;等返回时,一出城就脱鞋,快到村时再把鞋穿在脚上……
地主和富农还是赤脚板走路,更不要说普通的穷人了。
三
这“三”与“跣足”好像无关,其实是有关的,它最少能说明当时的物质比较匮乏。这是真事,我奶奶讲的自己小时候的事,说的是姊妹三个过年时想让她们的父亲给买些红头绳(姑娘们扎头发用),可是奶奶的父亲却没舍得……
奶奶的父亲比杨白劳还穷吗?不是,奶奶的父亲是东水洼村里远近闻名的木匠,听母亲说计家窑安家的门窗就是奶奶的父亲给割的。当时手艺人少,应该有些钱财的。后来我的舅奶奶把原来的老房子买了后,据传新主人在舅爷爷的老房子里找出许多银元制钱来。
我在小时候亲眼见奶奶看到一张白纸或布片也要铺拉展叠好,说“可惜了的”。
所以,古人“跣足”走路不是什么新鲜的事。赤脚板走路没有夸张,是真的。历朝历代的主子们从来没有认真或真正解决过小民们或奴才们的衣食住行。
前一篇:2024年09月10日
后一篇:2024年0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