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需要更正的地方
(2023-01-21 16:13:02)
1
许多人认为,包括撒贝宁主持蒙曼教授参评的“典籍里的中国”之《传习录》中也认为,“龙场悟道”悟出的是知行合一。
其实不是,1508年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出的是“心即理”,这个“心即理”当年明月把它翻译成“天理即是人欲”。
“龙场悟道”一年后(1509年),王阳明在讲学过程中逐渐提出并重新解释完善了“知行合一”的命题,更是在三年后(1521年)明确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当然“致良知”应该是王阳明在讲学初期时已经在致良知了,只不过没有像在1521年明确提出来罢了!
2
关于格竹子一事,历来人们含许多学者大多对王阳明先生评价甚高,颂扬者多。而先生本人历七天七夜没“格”出结果却格出一生的病来了后也知道了圣人难做。但就事论事,我以为王先生确实望文生义生搬硬套朱熹的“格物”了,“格”是“探究”的意思,不是王阳明整日整夜和竹子相看两不厌的格法。虽然我不赞同或者瞧不起“双标”朱熹,但一码归一码,王圣人错了就是错了,文过饰非绝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但这并不影响我对王阳明先生的崇拜。太阳也有黑子,孔雀也有屁股,圣人也有不足处。我近来购置了些关于王阳明及其思想的书籍,想抽时间多研究研究便是证明。
3
再有许多人认为王阳明是和一个叫钱友同的朋友在一起格竹子,钱友同不行格了三天三夜,王阳明厉害格了七天七夜。……
“典籍里的中国”的小王阳明就“钱友同“钱友同”地喊了好几次。
我以为这里也有问题。真实的情况应该是王阳明和一个姓钱的友人一起格竹子,原文不确实了,大致是“与钱友同去格竹子”。我们许多后学者学艺不精没能够准确翻译,望文生义以致硬生生给姓钱的人加了名或字,叫成“钱友同”了。
现在(大年初一)补:刚才查了一下,原文是“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笔者私下译为“早年间,(王阳明先生)和一个姓钱的友人一同商议决定做圣贤去探究天下万事万物……”。
要么,我把这句话给大家再断在下面:
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
4
还有他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剿匪时,准确地说哪次我不记得了。王出示的告示上曰过只要投降就既往不咎的话,类似于后来的“缴枪不杀”,可匪徒们投降了后,他却逮住杀了好几个。
关于这点,我觉得不是多合适,王圣人你把大明的公信力置于何地让人们如何相信你相信大明王朝?
据传,王阳明先生在临死时候说过“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八个字一字一顿,掷地有声,傲娇无比,极类似于黑娃给朱先生的挽联“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放敢对青天”。
发表这八个字时,十有八九王先生感性的成分站了上风。估计王先生早忘了或是有选择性的遗忘了这件言而无信的不太光彩的小事了。你的小事却是那些投降过来的生命的终身大事啊!
我的观点,匹夫的观点:既然说了,就应该兑现或设法兑现这个承诺。如果这些匪徒们以后再犯了事可从严从重从快,但这次还真不能出尔反尔了。我们村里人说过:“夹沟喊下也得算数哩!”
可惜有这件事,我认为王阳明先生临死时说这八个字就当之有愧了。
5
说千道万,总而言之,瑕不掩瑜,王阳明在四位圣人之中当之无愧。
我以为,孔孟朱王,王最牛逼!
四位圣人把王放在最后是按时间先后排的,假如按成就按影响王应排在第一位。是的,他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立的心学,但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了,他的心学当之无愧应是儒学的珠峰!
前一篇:2023年01月21日
后一篇:兔年春节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