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的地形构成
(2020-04-30 16:16:50)分类: 泸沽湖文化研究 |
泸沽湖的地形构成
在中国大西南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与四川省盐源县交界处,有一个世界闻名的淡水湖——叫泸沽湖。大家都知道,徐霞客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在他51岁那年,徐霞客前往云南进行考察,他的足迹可以说是踏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写下了近百万字关于云南山水的描述。但在一个叫泸沽湖的地方,却因为路途太过艰险,徐霞客尝试了几次都没能到达。一年以后,徐霞客因病逝世,没有到达泸沽湖就成为这个古代地理学家终身的遗憾,也成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
泸沽湖像是镶嵌在西南高原上的一颗蓝色宝石,她像一位不闻世事的美丽少女,几千年来始终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静静地躺在层峦迭起的大山深处,极少被世人所打扰。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逐渐被人们发现,与这里独特的民族文化一起,成为大家向往的地方之一,期间很多意想不到的奇妙风情和景色,让一路前来旅游的人们惊喜和震撼。或许应该说整个美丽风光与民族文化的组合,给人一种仙境般的感觉。
每当进入泸沽湖时,站在山坡上向远处的湖面眺望,连绵的青山环绕着湖泊清澈蔚蓝的湖水,景色像一幅浓墨重彩的风景画。或许就是因为过去交通闭塞、道路艰险,还保留着这样一幅美丽风光。这种交通的隔绝可能一方面阻隔了外面文明的传入,从客观上对泸沽湖环境保护起到很好的作用。
科学调查发现,由于长时间封闭,泸沽湖环境很少被现代文明开发,成为中国最纯净的淡水湖泊之一,所以这里的山山水水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曾经有人对泸沽湖的成因、演变、水资源状况等进行过全面的考察。湖泊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地质现象,研究它的形成机理以及它的发展变化是地质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实际上,对泸沽湖作进一步的调查,是为了真正了解泸沽湖,促进泸沽湖未来的保护和开发。
随着社会的发展,泸沽湖开发的步伐也不得不随之发展,不得不成为时代地方旅游热点,将来越来越多的游客会来到这片未经开发的湖畔,感受其质朴与自然和美丽风光。可是如果不加保护,自然原始风光很容易遭受到人类的破坏。然而要制定科学开发旅游资源的实施方案,就得进一步了解泸沽湖的方方面面,否则会出现因开发而失败。
泸沽湖中总共有七个小岛,湖心有一个小岛叫媳娃娥岛,在摩梭人的语言中,媳娃娥是休息一会儿的意思。由于泸沽湖中从古到今没有机动船,因此要想横渡湖泊的人经常需要在这里停留休息。时间长了,当地百姓就把这个岛叫做休息岛。
岛屿的形成应该说在湖泊形成之前,或者是说是在凹陷之前就已经形成的山。后来积水之后,这个地方被水围起来就变成了这个小岛。登上媳娃娥岛,岛屿上有一种很奇特的现象,碧蓝的湖水在小岛的四周变成了黄绿相间的颜色,而黄绿相间的水色最终形成了一个条带,将这个不大的小岛紧紧包围,通过地质专家调查,发现黄色的地方水比较浅,水下的石头可以清晰的见到。再往前,突然颜色变深,变得很蓝,这就说明那个地方的水变深了。湖水本来无色透明,然而能够呈现不同的颜色,是因为湖泊各个位置的深度不同。较深的地方水体将七色阳光中的红色、黄色、绿色的光充分吸收,只将波长最短的蓝色和紫色光反射到湖面。因此,在人们的视角中呈现出碧蓝的色彩。小岛的边缘由于湖水较浅,水体只吸收了阳光中的红色和橙色部分,而将黄色和绿色的光反射到了湖面。因此,人们能够看到一个黄绿的条带围绕着小岛。黄绿的水面以下是一个深度只有几米的小平台,科学上把它称为波切台地,是由于波浪长期拍打岛屿边缘侵蚀而成的一个带状平台。据专家说:如果波浪拍打的时间足够长,整个岛都会被切割掉。看上去,已经挺立在这里千万年的这座风景优美的小岛,在漫长的时间里,已经被波浪无情地侵蚀了近四分之一的面积。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有一天这个小岛会全部的消失在水面以下。而这个小岛由于一直在湖心,岩石不断被波浪切割,因此应该容易找到泸沽湖形成之前的地质证据。
经过现场考察,专家发现整个媳娃娥岛都是由一种致密的玄武岩构成,而玄武岩是火山曾经喷发的直接证据,它是从地幔深处喷出岩浆后冷却形成的岩石。在泸沽湖周边发现了大量火山岩石,至于泸沽湖地形是不是因为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火山口地形构成?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
火山口地形首先要有火山,一般就是火山喷发结束之后都是在火山顶上,就是岩浆流出的地方由于温度下降,它下面的岩浆排空之后会产生塌陷形成一个凹坑,这个凹坑就形成了火山口地形。后来在这种地形上积水,于是变成了火山口湖。根据查看资料所得,世界上典型的火山口湖都呈现出近似圆形的形态,它是由于火山喷发、岩浆排空产生了近似圆形的相对封闭凹坑,这些凹坑积水后便形成了火山口湖。而泸沽湖也是一个近似圆形的湖泊,在形态上与火山形成的湖泊十分接近。至于泸沽湖是不是一个火山口湖,还有待于作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经过专家们反复研究,判断泸沽湖地区的火山岩大多数是二叠纪,距今已有两亿多年的历史。也就是说,两亿年前在这里的确有过一次剧烈的火山喷发,也确实存在一个近似圆形的火山口。但两亿年来一直伴随着剧烈的造山运动。随着周围山脉的隆起,在两亿年的时间里,原先的火山口早已被彻底破坏。虽然火山形成的玄武岩仍然存在,但是原来的火山口已经支离破碎,不可能再积水成湖了。
两亿多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即使有火山口,现在也不可能保留下来。很多地质历史当中,它都有可能被后期的地形地貌演化之后把它抹平,或者把它破坏掉。也就是说,两亿年的时间里泸沽湖附近形成了无数高耸的群山,这里的火山口早已不复存在。既然火山口已经荡然无存,泸沽湖也就绝不可能是一个火山口湖。这个带有梦幻色彩的湖泊,早已被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等等地质运动给挤碎了。一个挤碎的火山口当然也就盛不了水,形成不了湖泊。
泸沽湖的形成像一个美丽而奇幻的谜题,面对着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摩梭人,散发出一些美丽的地名,什么大落水、小落水、洼垮、多舍、洛娃和舍垮等。这些地名里像是隐藏着很多摩梭先民对泸沽湖成因的一些玄机。根据对历史资料查阅的证实,摩梭人是因为躲避古代的战乱,在1500多年前从甘肃、青海一带迁移到盐源坝子,后来又因为各种原因来到泸沽湖畔定居,成为了这里最主要的居民,因此当地的很多地名就是摩梭人先祖留下的命名。
传说中,泸沽湖所在的地方本来是一片连绵的青山,在一次山崩地裂的洪水灾难中,让这里的很多地方被水淹没,成为了秀美的泸沽湖。落水就是山落于水中的意思,而洼垮是指垮塌形成的洼地。从摩梭人传说的泸沽湖形成中,至少可以证明这里曾经有过一次被洪水袭击的事实。
泸沽湖属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青藏高原在降升过程中形成了这样一些盆地,盆地充水之后可能就形成了湖泊。并受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很可能形成断陷的盆地,而盆地一旦积水就会形成眼前的湖泊。从地理位置和湖边断层的情况看,泸沽湖应该就是断陷构造湖,但从湖泊的形态上看,泸沽湖又不太像是断陷构造湖。泸沽湖是一个近似圆形的马蹄状湖泊,南北长9.4公里,东西宽7.3公里,而云贵高原上典型的断陷构造湖都呈现出南北长而东西窄的狭长形。在泸沽湖周围的岩石中,不断有石头坠落就是遭受强烈地质抬升作用的证据。构造运动产生了地势的差异,而地势的差异又为这些崩塌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或许因为泸沽湖处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通过数百万年强烈的地质运动造就了这里众多的断裂,形成了一个如此奇特的断陷构造湖,成为千百年来神秘而又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泸沽湖这个连徐霞客都没能够到达的美丽湖泊,它的身世终于真相大白。但湖泊里还深藏着很多谜题等待着科学家们去破解。
连绵的青山环抱着清澈蔚蓝的湖水,这就是泸沽湖。千万年来,泸沽湖被层峦叠嶂的大山环绕包围,封闭的地理位置孕育了这秀美的湖泊,也孕育了泸沽湖畔世代居住的人们。直到今天,生活在泸沽湖畔的人们仍然坚信,这一片蔚蓝的湖水是天神为了维护人们赐下的风水宝地,成为人类最适合居住的地方。
泸沽湖畔,看似水面开阔,其实气候并不像很多人想象中的降水丰沛、湿润多雨,相反,秀丽的泸沽湖其实处在中国一个相对干旱的区域。这个地区大多生长着一种叫高山栎的树本植物,当地人称青树,树叶的背面是黄色,所以也叫做黄背高山栎。高山栎有一个特征就是生长在海拔比较高的地区,一般它生长的海拔高度在1500-3000米之间,它的叶形相对来说比较圆,而且叶缘上长有刺。这种特征代表气候比较干旱、海拔比较高、紫外线比较强。泸沽湖周边生长的黄背高山栎,却与其它地方生长的截然不同,在叶片边缘还长出了尖锐的刺,这种特征正是植物适应干旱环境顽强成长的结果。
长刺的这种形态说明它因为气候比较干旱,气候干旱叶片就收缩,收缩以后就硬化,可以减少它的蒸腾作用,表现出比较干旱而且气候比较寒冷的气候带。水面开阔和风景如画的泸沽湖畔竟然如此干旱,这让人多少有些吃惊。在干旱荒凉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能够有这么一个湖,的确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也是这个湖泊对周围人类生存环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泸沽湖平均深度达到45米,深度很大,所以它积蓄了近20亿吨的优质淡水。泸沽湖的面积和杭州西湖相当,但水量却是200个西湖的总和,这些水是全中国最优质的淡水资源之一。而这么多优质的淡水能够在一个湖中长期存留,就算在全世界也是非常稀有和少见的现象。
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像这种类似的湖泊不少,基本上是属于构造断陷成因的湖泊。然而泸沽湖跟其它湖泊不同的是至今生态保护得相当好,这是它有别于其它湖泊的地方。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全世界大多数湖泊的水质都在下降、生态都在退化。但泸沽湖却与众不同,千百年来一直保持着最优良的水质,然而居住在湖畔的摩梭人过去大多以打渔为生,然后就像保护自己的母亲一样保护着泸沽湖。如果不保护好泸沽湖的环境,将来这里的生活环境就会受到破坏。为了进一步保护水源,就像保护母亲一样保护好自己的家园。也因为摩梭人把泸沽湖看做是族人的母亲,所以泸沽湖在这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这种对大自然朴素崇拜的风俗,恰恰又对泸沽湖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泸沽湖周边的这些居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相当强,他们一代又一代都有敬畏湖泊的传统,他们把这个湖泊当做神来崇拜。独特的民族文化、美丽的风光和摩梭人本身对环境的敬畏,保护了泸沽湖千百年来一直不受污染。在所有湖泊中,控制湖泊水量的关键点往往在于湖泊的出水口。然而泸沽湖出水口要经过一个当地人叫草海的水生沼泽,与泸沽湖蔚蓝大湖面截然不同,可以说是泸沽湖的另外一个世界。而这里主要以长草为主,一边是清水、蓝天,一边是草的世界。草海上修建有一座300米长的草海桥,连接着草海的两岸,桥与7平方公里的草海共存,水面以下遍布着各种青翠的水草。而湖水都是从这些水草底部缓慢流过,流入几十公里以外的雅砻江,最终汇入滔滔的金沙江。看着表面很平静的草海,其实草根下的水流并不平静,因为流水缓缓地渗透过水草,不停地在往江河方向翻滚。草海内生存着37种水生植物,至今还能看到当地百姓划着小船打捞水草的场景。或许这片位于湖泊出水口的湿地以及湿地中的各种水生植物对泸沽湖也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特别是像草海里大量植物的生长,促进了草海出水口的深度变浅,有利于上游湖泊水量的保持和寿命的延长。
或许大量的水草减缓了湖水流出湖泊的速度,使得泸沽湖的出水口一直没有强烈的流水切割。而水草死亡腐烂后,很多植物的残体又都积聚在这里进一步把湖底抬高。这样使大量的淡水相对稳定的留存于湖泊中,让这个湖泊里的湖水没有干枯。至此,泸沽湖地形的形成和湖泊的构成秘密已经全部揭开。它的地形是因为多条断裂共同作用陷落而成,而湖泊又是因为草海沼泽的阻挡而存留至今,也因为摩梭人的朴素崇拜让湖水一直未受污染。
直到今天,泸沽湖仍然以它最纯洁的模样让每一个到这里游玩的人为之倾倒。由于泸沽湖始终保持着这份原始与质朴,所以湖泊也成为了中国大地上最具科研价值的湖泊之一。就是说,泸沽湖不仅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还具有最大价值的科学研究性,它就像湖泊的活化石一样,给全国从事湖泊生态恢复的科学家提供着研究的范本。希望未来的中国能够出现更多像泸沽湖一样山青水秀、远离污染的淡水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