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县右所乡八家土司府遗址的沧桑岁月
(2019-10-09 10:13:13)分类: 历史、故事与传说 |
盐源县右所乡八家土司府遗址的沧桑岁月
卢拉伙
翻开厚厚的盐源县志,只有一些七零八碎的记载,走到八家土司府的遗址,也是七零八碎。盐源县是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一个民族聚居的古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即设置名为定笮县,距今已经两千多年。回迥千年厚重历史,撩开古今沧桑岁月,今天来聊聊离自己最近的一段历史的沧桑故事。
盐源县右所乡离县城一百多公里,随盐源食谱调查车辆缓缓前行,第一次来带这个片区,心中有些好奇感,因为这里曾经是盐源五所之一的右所,史称右所土司,即八家土司遗址。从明清时期右所土司家的世袭看,明朝八家土司府设在三尖寨,清朝才迁至喜德寨。其土司世系为:八承元(明万历年在职)、八玺(清康熙十九年袭职)、八仕昌(乾隆十六年袭职)、八靖邦(乾隆三十三年袭职)、八仕魁(乾隆三十八年袭职)、八鸣瑞(嘉庆七年袭职)、八鸣熙(道光六年袭职)、八寿椿(咸丰六年袭职)、八宝成(同治三年袭职)、八仁祥(同治四年袭职)、八全忠(解放以前)。八家土司,或许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可如今也只留下一些七零八碎的历史残痕。
在历史的叙述中说:土人为官,世代相传,谓之土司,也称土官。盐源的旧社会有“五所四司三码头”之称,五所土司即为:左所土千户、右所土千户、中所土千户、前所土百户、后所土百户。四司即为:马刺长官司、瓜别安抚司、古柏树兵马司、木里安抚司。三码头即为:阿萨(属瓜别土千户);六马禄槽(属瓜别土千户);荜苴芦(盐边县力马向)。当时盐源县的幅员面积是将近宁远府的一半,包括今盐源、木里、盐边三县,以及西昌、德昌、米易和云南华坪、永胜、宁蒗的一部分地方,“全境除卫城、盐井与主要交通沿线的集镇外,其余几乎都是土司管辖的领地和属民”。
盐源土司起源于元代,鼎盛于明清,1950年盐源解放后,延续600余年的土司制度,在民主改革中被废除。右所八氏土司,所辖之地广阔,在五所中除木里以外,比其它各所都大。右所土司世袭事迹,元未见记载,明亦只知有八继宗。所以明朝八继宗为史载八家土司之祖,清朝记载有13代,末代土千户为八承基(八承纪),忠嫡子,袭职时间不祥。
2018年6月,本人随收集菜谱队伍,偶然来到右所乡右所土司府历史遗迹,仔细和认真的考察了遗址碎片,给自己流下了深刻印象,特写下此文,以作美好的2018年纪念。
从右所土司府的残片里,可以想象出当时八氏土司的威武和风范,直到今天,依然还保存着王者的气派,留给世间无数的联想。
笔者随菜谱调查组参观了土司府的正房、碉楼和正房周围的所有,并听取了相关人员的解说。也观看了原来乡政府医院所在地,一路上都是横七竖八的碑刻和雕塑,更为突出的是原来老医院地址的房屋基脚上堆积了不少碑刻和花纹石雕,令人惊叹。笔者也许是因为爱好艺术,对所有横七竖八的碑刻和石雕叹息,更为停放在院坝上的一块刻有“圣旨”的碑刻所感慨。据当地人说,这块刻有“圣旨”的碑石是清朝时八氏一位名叫八兴宗的土司相传,由于会理小西番叛乱,卫城县知府派他去平叛,结果阵亡在平叛的战场上,后来皇帝为了表彰忠勇,特拨款厚葬此人立碑,并在坟墓前面立石马两匹,在坟墓两侧立石人卫士两位,还有“圣旨”二字的碑石立于坟墓正前面的正上方,以嘉奖和传扬其功绩。
根据当地人说:当时修建右所乡原卫生所时,因为八家坟地离新建的医院最近,加上当时破除迷信思想严重,总认为旧的东西都是腐朽的摧古拉朽,所以当地村民就将八氏土司家的祖坟山用炸药炸开,然后把所有的碑石等用于医院修建房屋的基石,坟内挖出的珠宝等值钱的东西就由村民自己变卖,八氏祖先的遗骨就由其后代另行掩埋安葬。
听到这般故事,结合七零八碎的碎片,自己心中产生了无数的惋惜感,同时想象出很多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政策环境。回想起土司府正房和碉楼上的千穿百孔,历史沧桑的面目和痕迹一直在自己的视角里闪耀。
悠悠岁月,承载着历史的风风雨雨。横七竖八的残片,梦幻着沧桑岁月不堪回首。历经了几十年的种种坎坷,据说八土司家的后代至今只有五口人,说是都并不是那么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