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中教徒最多的是佛教。
佛教是关于智慧、觉悟和仁慈的宗教。

公元前6世纪,一位后来被称为佛祖的人,在婆罗门思想的基础上,开始探索另一种宗教形式。他教导人们了解人间生活之苦和它的解决之道。
佛祖教导我们,当我们理解了悲苦由何而来,我们就获得了自由。人生都逃离不了生、老、病、死、悲、痛、愁、伤、哀,佛祖所关注的是如何消除这些苦。
佛祖是佛教的创立者,他不是上帝或神,他是从冥想和精神修行中完全觉悟的个人。
与信仰上帝不同的是,上帝与其信仰者是相分离的,而佛教徒相信,佛祖就是觉悟和智慧者,他就在我们的本性和内心之中。

1】佛陀诞生浮雕 绿色页岩 公元3世纪
来自印度的摩崖石刻残片
浮雕描述的是释迦牟尼诞生的故事。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怀孕后,按照当地的习俗回娘家待产,途中小憩时,释迦牟尼降生。

2】细节
浮雕中,摩耶夫人手攀无忧树树枝,表情安详,

3】释迦牟尼从夫人的右肋出生,

4】左侧侍从在旁边接住婴儿,这个侍从长着胡子,像男人形象,其实他是个天神,

5】右侧仕女在扶着夫人的腰。
看这个浮雕中人物高耸的鼻梁和繁复的衣褶,其艺术风格糅合希腊和印度文化的双重影响,非常精美。

6】缅甸立佛 木 公元13世纪
这尊站立的释迦牟尼佛,右手施与愿印,仰掌舒五指向下,表示手中流注如意宝和甘露水,寓意众生一切诸乐皆令圆满,又称满愿印。

7】释迦牟尼像 木
公元19世纪
缅甸风格的佛像,右手做触地印。

8】十一面观音 鎏金铜 公元17世纪
十一面观音源于印度婆罗门教之十一荒神,因有十一个颜面而得名。

9】十一面观音,前三面作慈悲,左三面作嗔怒面,右三面作利牙上出面,后面作大笑面,顶上作佛面,十一面各戴华冠。
可惜,我没有全部拍出表情。
10】白度母 棉、丝 公元18世纪
白度母是观音菩萨化身之一,因为面、手、脚等处有7眼,所以也称为七眼佛母,传说为观音菩萨左眼眼泪所化出。

11】绿度母 铜鎏金 公元1771年
绿度母传为观音菩萨的化身,是藏传佛教尊崇的女神之一。
观音菩萨用她的慧眼观察六道,发现受苦的众生并未减少,顿生忧悲,双眼流出眼泪,眼泪变成了莲花,莲花又变成了绿度母。

12】念珠
人骨 公元20世纪
常见的念珠数目有18、24、64和108等种,以108个珠粒最为讲究。佛教认为众生有108种烦恼,108颗珠粒可以起到驱除108种烦恼的功用。

13】细节
这些骨珠是拿人的骨头做的,而且据说是指骨做的。
并不是所有的人骨都能用来做念珠,只有高僧的骨头才能做骨珠。
想象一下需要多少高僧的指骨才能做出这串念珠。

14】骨衣 骨 公元19世纪
骨衣是藏传佛教在重要节庆祭典、宗教法事或是修密法必着饰品。本组一套八件:佛冠、头饰、臂饰、璎珞、衣裙以及可能穿戴的饰物等,为相当完整的骨衣收藏。

15】由于骨头质地密度高,可以在有一定厚度的骨片上雕琢出复杂丰富的神像、纹样图饰。

16】在过去的藏传佛教里面经常使用,现在已经少见。
17】

18】

19】

20】莲花生大士唐卡

21】佛足石 石
公元1-2世纪
佛足石是最初的朝拜物。
释迦牟尼生前反对个人崇拜,留下的遗训是依法不依人。
弟子遵照佛的教导,不塑佛像,用佛足表达对佛的思念。

22】普巴杵 铜鎏金
公元16世纪

23】夹经
制作贝叶经的专用木匣
释迦牟尼生前不用文字传教,他所说的教义经典都是通过口传给弟子。
释迦牟尼圆寂后,弟子们结集复诵出释迦牟尼生前的教法,公元前3世纪印度阿育王组织僧人将经典写成文字。
公元1世纪左右,因佛教内部对经典的解释争论不休,迦腻色迦王主持了印度佛教史上的第四次经典结集,下令将这次结集的经典以及佛像绘画刻写在贝叶上,最终形成了浩如烟海的贝叶经典。
贝叶经制作过程较为繁琐,要通过采叶、水煮、晒干、磨光、裁割才能完成。
西藏现存6万叶梵文贝叶经写本,堪称第二个敦煌藏经洞。大多数为佛教经典,另有部分古印度梵文文献,不少属于孤本、善本珍本类品。
世界现存贝叶经总量不过千部,而西藏存量占到6--8成,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24】护经板 佛教
佛经是佛的说法,藏传佛教有重视文化传承的传统,对佛教做了很好的保护。
佛教徒以一组上下两片的护经板来保护佛经。

25】时轮金刚坛城 铜鎏金 约公元19世纪

26】关于坛城的知识还是去度娘吧。我真的是被这立体的精美坛城迷住了。

27】 中间的金刚那么热烈的拥抱着佛母(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这么称呼),

28】炽烈的目光感天动地,惊心动魄

29】八个叶片象征佛家八宝,

30】 每个叶片都有精美的佛像,体现了印度铸造工艺的精致
N多年前,佛祖不断阐述以下的思想:
1.人在一生中必定要受苦,人生是不完美的,受折磨的。
人也许有一时的幸福,但幸福是不能持久的,没有一个永远不变的人。
2.欲望带来苦
欲望包括对感官享受、名声、财富的欲望,以及其他个人与他人不一样的欲望。
人因为欲望而受苦,是因为人不理解事物的本质,以及欲望的本质.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短暂的变化的,人想要抓住,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但不可能做到,因为事物永远处于流动变化中。
受苦是有益的,因为它能帮助我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3.去除欲望就能去除苦
虚幻消失后,人就能找到终极实在,一个人会幸福地生活,充实地度过每一时刻,不再只关注自我,而是对他人充满激情,一心一意的为他人服务。
4.走向觉悟的道路,是通过道德、思想和智慧认识真理,不再受人生之苦。
泰国冥想大师曾经说过:
试着用心,万事顺其自然。这样在任何环境里,你的内心都会保持平静,就像森林之中一个清澈的池塘,珍奇的动物会来到池塘饮水,你能清晰无比的看到自然之美,你会看到神奇美妙的事情发生了,然后又消失了,但你永远以平静之心接受这一切。
这就是佛祖所说的幸福。
部分介绍文字来自展览介绍及“亲历宗教”这本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