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契丹文物精华(一)--金银器

(2011-09-15 07:07:31)
标签:

契丹文物精华展

山西博物院

国家博物馆

鎏金银鸡冠壶

鹰顶金冠饰

杂谈

分类: 巡弋博物馆

    好久没贴文物照片了。

   还是春节的时候,在山西博物馆参观的时候,正好遇到内蒙博物馆的展览“草原华章--契丹文物精华展”。

   非常的精彩,草原民族豪爽与精致在展览中一览无余。

 

   不过对于契丹,对于千年前的契丹王朝,我需要做更多的功课。

   关于契丹的名字,我熟悉的有:

   小时候听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对耶律阿保机、箫太后的名字耳熟能详。

   山西应县木塔,北京二环路上的天宁寺塔,郊区的云居寺辽塔,大觉寺,戒台寺.....都是辽代佛教盛行时期的建筑。

   不知道有没有学过俄语和拉丁文的同学,据说这两个文字将“中国”称为“契丹”。

   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的强族,从公元4世纪兴起到13世纪灭亡,共存在了近千年。契丹原来是鲜卑族的一支,在辽西过着游牧生活,唐贞观年间归附唐朝,唐末蕃镇割据,耶律阿保机于916年称帝,建立了契丹国,947年,建国号大辽,983年改国号大契丹国,1066年,又恢复大辽国号。 

   契丹人建立的辽王朝,以内蒙古草原的赤峰和哲里木盟为核心,在全国分置五京,即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巴林左旗东镇)、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宁城县)、东京辽西府(今辽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  (文字来自说明词及相关图书)

 

  契丹贵族的日常用具不少是用金银制成。契丹讲究厚葬,随葬物有大量金银器。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鹰顶金冠饰  1972年内蒙古杭锦阿鲁柴登匈奴墓出土  战国  冠高7厘米,额圈直径最宽22厘米,最窄19.5厘米,金重1394克。

    匈奴首领冠饰,由冠顶和冠箍组成。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2】冠顶为金片锤成的半球形,饰狼吃羊的图案,上立一展翅雄鹰,头颈用绿松石组成,鹰身及翅由金片制成。

  鹰凶猛强悍,被认为是契丹民族的族灵神,具有民族图腾的意义,以立于高地俯瞰大地的雄鹰形象展现了马上民族纵横草原、睥睨天下的雄姿。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3】冠箍由三条半圆形金条榫卯连接而成,其上雕有卧虎、盘角羊、卧马等。

    金冠制作运用了铸锤、编累、镶嵌等工艺,充分显示了制作者的娴熟而高超的技艺,是战国时期北方地区黄金制品的代表作。

    我静静的看着它,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时光流逝,岁月荏苒, 鹰,虎,羊,依然生机勃勃,数千年前的金冠,依然金碧辉煌,在幽暗中散发着摄人魂魄的金光。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4】雁纹金牌饰  春秋  直径7.1厘米,重108克。内蒙古赤峰宁城县甸子乡小黑石沟出土。

       背部有桥形钮,可系挂。在北方草原地区,黄金深受人们的推崇,被视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雁阵纹饰体现了佩戴者带领人们像雁一样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迁徙,表明其具有尊贵的地位。

      看到它,我想起了那个著名的金沙出土的太阳鸟。

      这样的图案设计就是在今天也是非常出众的。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5】虎鸟纹金带饰  战国,长4厘米,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出土

    匈奴人腰带饰,一组2件,正面以虎形图案为主,虎的腰腹部镶嵌7块红绿宝石,头部和尾部饰有鹰首图案,背面两端各有一拱形钮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6】卧马形金牌饰  春秋  长4.6厘米,重28.1克,内蒙古赤峰宁城县甸子乡小黑石沟出土。

     佩饰。马呈蹲踞状,回首竖耳。模铸而成,背部有两个桥形穿钮,可系挂。制作精巧,形象生动传神,体现了对马的热爱与崇尚。东胡族的金银器具有浓郁的马背民族风格。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7】人物双狮纹金牌饰  东汉  长10厘米,宽5.8厘米,重130克,内蒙古通辽市出土

    正面凸起,中间的女性(也有说是武士)头戴尖顶帽,高鼻深目,两侧各蹲一只狮子,周围装饰变形云纹。

    契丹人信奉着一种叫萨满的神秘宗教。而且萨满巫师通常是由女性来担当的。这个牌饰也许是萨满主持祭祀活动时佩戴的饰件,也许是用于护身的佩饰。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8】刺猬形金饰  战国  长4.1-4.5厘米,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出土

      一组6件,边缘有孔。应是服饰上的佩缀之物。

      将刺猬缝缀于衣物上,也许寄托了人们希望能像刺猬一样更好的保护自己的愿望。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9】人形金牌饰 东汉 长9厘米,内蒙古通辽市出土

    人面形牌饰,一组2件,圆脸,额头及颧骨凸起,宽鼻,属典型的蒙古人种形象,可能是萨满巫师作法时佩戴的圣物。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0】龙形金项饰,晋。长128厘米,内蒙古包头出土

       契丹贵族的佩饰,龙为一身两头,龙身上现存二盾、二戟、二梳,一钺共7件装饰,龙身可以自由转动,盘曲自如,富有灵动浮游之感,造型生动离奇,体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一样,以龙为信仰,视其位最高权力的象征。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1】迦陵频伽金耳坠  长8.8厘米,内蒙古赤峰市出土。

     耳坠为迦陵频伽手托莲花浮于祥云之上的形象。

     迦陵频伽是佛教中一种人首鸟身的神物,流行于唐、辽、西夏等朝,辽代造型延续了唐代花叶形尾的特点。

     不知哪位美少妇戴过这样的金耳坠,那一定是回眸一笑百媚生。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2】摩羯(jie)形嵌松石金耳坠  辽 宽4.4厘米,内蒙古赤峰市出土

   “U”形耳坠具有契丹特色,形象为龙首鱼身的摩羯,头腹部和尾装饰有绿松石。

    摩羯是印度神话中的长鼻利齿鱼身鱼尾的水中动物。

    将佛教题材巧妙的融于日常用品中,可谓匠心独具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3】鎏金生效奏乐图  佩饰  辽  直径7.2厘米,高6.8厘米,内蒙古赤峰市

    佩饰。银质鎏金,八个梯形面上分别浮雕人或下接人身的生肖形象,每个形象均着官服,腰束玉带,长裤抵足,脚蹬官靴,或拉或吹或弹,奏乐场景生动形象。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4】玛瑙璎珞

   辽会同思念(941年)  通长85厘米 内蒙古赤峰市出土

   由玛瑙管、水晶珠和金坠饰组成,色和和谐雅致,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受,不对称的金质坠饰,或寓意阴阳

   这样的简约造型放到今天也是极品。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5】鎏金双狮纹银盒 辽 口径19厘米 内蒙古通辽

      妆奁盒或食盒,十曲花瓣形口,凸起纹饰鎏金,盒盖中心模压一对互相追逐的狮子,衬饰缠枝花纹,盖顶扁圆饰折枝牡丹花纹。

      狮子于西汉时自西域传入,被视为祥瑞之兽,佛教对狮子极为推崇,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坐骑。作为一种具有宗教意味的装饰纹样,以狮子为主的组合纹饰随着佛教在辽的传播而为契丹人所崇尚。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6】鎏金凤衔珠银舍利塔  辽 通高40厘米,内蒙古赤峰出土

     银塔全以银片分段打制成塔座、塔身、塔檐和塔刹,再经铆焊、插接成形,塔表面鎏金,顶端立一个凤鸟,衔着一串24颗珍珠编缀成的璎珞。此塔造型典雅,工艺精湛,反映出契丹国内崇佛兴教的盛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7】鎏金孝子图折肩银罐  辽  口径7.6厘米,高14.8厘米,内蒙古赤峰出土。

      贮茶用具。此罐主题纹饰为8幅孝子故事图,说明辽早期契丹贵族已经接受汉族儒家的孝悌观念,器形则是吸取突厥金银器文化的结果。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8】鎏金高士图银杯  辽  口径7.3厘米,内蒙古赤峰出土

     酒杯,一组2件,通体鎏金,造型源自于中亚粟特系统器形,有辽器上多见的焊接联珠棱,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19】杯身平錾7位高士,他们均着长袍,依竹树,作于蒲团之上,分别作书写、把酒、执扇、 饮酒、捧钵、抚琴、阅书状,表情闲适,神态各异,具有唐代风韵。

        这是两个杯子的部分展开图照片。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20】鎏金摩羯形提梁银壶  唐口径5.4厘米,高33厘米。内蒙古赤峰出土。

     盛茶酒用具。提梁壶在茶酒具中最能体现时代风尚和文化品位,受到了契丹贵族的喜爱。此壶呈双摩羯形,整体风格粗犷豪放,与中原器物大异其趣,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21】鎏金双鱼形银壶唐口径5厘米,高28.5厘米内蒙古赤峰出土

      盛茶酒用具,壶呈双鱼形,双鱼合一口,肩部有鱼眼和鱼鳃,鱼尾直立为壶底,腹部通体为鱼鳞,两条鱼相接处饰鱼鳍,鱼鳞鎏金。

      整个壶体线条柔美流畅,纹饰錾刻细致。

      鱼象征富贵,双鱼形酒器在唐代较为流行,后来也为辽代契丹人所仿效。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22】鎏金人物故事纹提梁银壶 辽 口径5.9厘米,高27.5厘米内蒙古通辽出土

      盛茶酒用具。腹部两侧如意形开光内均錾刻人物故事纹,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23】人物为汉人装束。此器造型具有契丹民族风格,但人物着装均为汉式,说明契丹汉化的很深刻。细节图片来自博友对影成三人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24】摩羯纹金银花银碗辽内蒙古赤峰阿鲁科尔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 口径23厘米,高7厘米

      盛食用具,内底錾刻双摩羯,周围环绕花瓣,内沿为一周联珠纹和莲瓣纹,图案部分鎏金。   

     耶律羽之曾辅佐过契丹第一位皇帝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王朝,是位身份显赫的契丹宰相。耶律羽之墓出土的金银器以局部鎏金的金花银器最为具有代表性。

     局部鎏金是唐代银器普遍使用的装饰手法,即在锤击成型的银器上錾刻或模冲纹饰,然后再在纹饰上鎏金,以达到金银辉映的效果。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25】鎏金摩羯纹银盘辽长20厘米,高4.1厘米,内蒙古通辽出土

     盛食用具,此盘略呈菱形,沿面模压缠枝花纹,盘内底錾刻两摩羯戏火焰宝珠纹,花纹处鎏金,为金银辉映的金花银器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26】鎏金双凤纹银盘辽口径16厘米,高3.5厘米,也是耶律羽之墓出土

      盛食用具,盘体呈五瓣花形,内底錾刻双凤缠枝纹,内沿饰折枝花卉,凤纹具有唐代特点,雄劲华丽,是契丹人喜爱的装饰纹样。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27】银砚、银笔筒、银盘、银洗 辽 内蒙古赤峰出土

      成套的文房用具,出土时置于墓室内供桌上,砚台和笔洗中尚存积墨。这套银质文具比中原石质瓷质玉质更加质轻耐用,其中双连笔筒尤其具有特色,便于将毛笔随身携带,适合游牧生活需要。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28】贴两张来自国家博物馆的辽金银器照片,这是我在国博里拍的来自辽国的文物照片

     鎏金银鸡冠壶内蒙古赤峰出土,高26厘米

     盛水器,银制,形状好似卧鸡,腹部略鼓,錾刻双重菱形开光,里面有卷草纹等纹饰,均进行了鎏金处理。壶的边缘处还可以看到一些表现仿皮囊壶的针线缝制痕迹。

     此壶是已见辽代金银器中之精品,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银质鸡冠壶。鎏金纹饰与素色银地形成对比,光彩夺目。

     此壶为皮囊式造型,具有典型的契丹文化特征,其源流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皮质容器,易于捆扎固定,方便携带,适合游牧民族生活使用。纹饰制作工艺与唐代中后期接近,明显受唐代内底传统工艺的影响,体现了契丹民族与中原地区交往和文化交流。

    少数民族虽然借助武力建立了帝国,但在艺术上还是不得不大力吸收汉民族的精华。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29】鎏金鸳鸯团花纹银渣斗 辽 高14厘米,内蒙古赤峰耶律羽之墓出土

    渣斗,又名唾壶,用于盛装唾吐物。如置于餐桌上,则专用于盛肉骨鱼刺等食物渣滓,小型者亦用于盛茶渣,故也列于茶具之中。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30】提梁长链鱼鳞纹银壶 1954年内蒙古赤峰出土。高10.7厘米,链长41厘米。

       此壶布满鱼鳞纹,造型优美,说明此时起点的金银工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形制是按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而设计的,提梁和链条便于悬挂和携带,为辽代特有。

 

       在银川看完西夏文物,对西夏国有所了解。

       在山西看了契丹文物,又对辽国产生兴趣。

       所谓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意义如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