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本书《北京古桥》,上面介记述了现存北京的二百多座古桥,每座桥都附有照片,都写有精彩的故事。书的作者一定是位古桥的欣赏者迷恋者,为了古桥搜遍了北京的城区和边远村落,无论是精致的或古旧的,在他眼里都是一段远去的历史,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探究。
其实旅游不应只是“到此一游”“立此存照”,还应该用眼睛和心灵去阅读历史,发现和感受文化的神韵。
应该感谢这本书让俺意识到身边很多貌似熟视但又并不了解的东西,于是走进了颐和园,这次不是看景了,而是按照书上的指点寻访这座皇家园林中的古桥。
园中的古桥有三十几座,园子太大了,走得很累人。可以想象写书的人付出了多么多的辛苦和热情。

知春亭,借“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句之意境命名的。冬去春来,昆明湖湖水解冻以这里为最早。知春亭的桥负责连接亭和湖岸,春风和煦柳条泛绿之时,站立桥上,可环顾整个昆明湖,饱览颐和园春色全景。
昆明湖上第一桥——十七孔桥,150米长,连接南湖岛和东堤。长虹卧波,线条流畅,是中国皇家园林中最长的桥,也是清代石雕艺术品的杰作。
九是帝王最喜欢最吉利的数字,此桥从不论从哪一头看过去,总能看到正中的孔,而这个孔正好是第九个。

镇压水患的铜牛,三百年来卧在桥边,凝视着昆明湖的千倾波澜。

桥头的蹲着龇牙咧嘴的怪兽,威猛雄健。

桥上的有玉石栏杆,望柱头上蹲着神态整齐划一的小狮子。

却独有一只另类在搔首弄姿拍脑袋,模样挺可爱的。莫非清朝的工匠们走神了?

颐和园南门的绣漪桥,是昆明湖的出水道口。很漂亮,但地处偏僻,游人很少到来。

谐趣园的知鱼桥。谐趣园是乾隆皇帝下江南巡察时看中了无锡惠山的寄畅园,回北京后让人仿造修建的。知鱼桥的桥名出自战国时代的庄子和惠子的一次辩论游戏:一个说,鱼儿游得真快乐,另一个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一个又反驳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呵呵,古人来打嘴仗也透着哲理。
知鱼桥桥身贴近水面,两侧用矮矮的石栏板围护,伫立桥上观鱼会是件乐事。现在水还是冰面,而且园里是老年人大合唱的场所,五十年代的革命抒情歌曲回荡其间。
还是等春暖花开鱼儿成群结队撒欢时,俺再来寻知鱼儿的心事儿,问问它们听了那么多老歌会不会感动。

苏州买卖街,街中是供清朝皇帝逛街的各种清代门脸店铺。想想皇帝的日子也怪惨的,身居深宫大院,建条小巷过过买卖的瘾,也不知若买点啥他会不会侃价给不给银子。这个小石桥曾因年久而塌陷,这个是1999年重修苏州街时新建的。
买卖街旁的寅辉城关石桥,古时买卖街的人可以乘船出入。
为保护古迹和游客安全加装了木护栏和木桥面

半壁桥,位于颐和园北如意门。

长廊边有座养云轩石桥,一般游客会集中精力看长廊,不会注意这座老桥。

荇桥,在那个著名的石舫旁边,桥南是水面宽阔的昆明湖,桥北是船坞及后山景区。

西堤,是仿杭州西湖的“苏堤春晓”建造的,沿岸遍植垂柳和桃树,这道长堤南北共2300米,其中共有六座桥梁,犹如六颗珍珠点缀在美丽的昆明湖中(俺认为这是最俗的形容语)。这是最北面的界湖桥,是西堤六桥中建筑装饰最朴素的(原来也有个亭子,损毁后没有修复)。

豳(bin)风桥

镜桥

练桥

柳桥
这几座桥式样都差不多,亭亭玉立在西堤上,沿西堤走累了,可以倚在桥栏边望着佛香阁发发呆。

玉带桥,西堤上最美的高拱石桥,它拔水而起,造型飘逸,桥身使用汉白玉砌成,是河水注入昆明湖水道的关口。高大的券洞方便过船,想当年乾隆皇帝从昆明湖到玉泉山就是从这里乘船而去的,到冰融雪化时,桥身倒映在水波粼粼的湖面上,随碧波荡漾,似玉带飘摇。
水是天赐的,而桥则是人的智能和劳动的产物。俺深以为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