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金中曰原创这就是生活文化杂谈 |
分类: 散文(时光)随笔 |
金中曰/文
“如饥似渴”的情怀
一次,小叔子的儿子小泽问我:“大妈,如饥似渴怎么解?”我问:“老师没教么?”小泽有些忸怩地说:“那会儿我……”我摸摸小泽的头笑了笑:“上课又淘气走神了?”然后看看他的作业本,敢情是老师让小泽做造句呢,于是就解释了一下。
望着小泽低头写作业,倒想起我们这代人对“如饥似渴”的理解,以及那些难以忘记的情怀。青涩的岁月,有一段时间好似大家都是处于如饥似渴的状态,在“恨斗私字一闪念”后,假若不如饥似渴地读语录那还真在大会上过不去。然而我发现,正是这种“如饥似渴”的红色背诵,使得自己的记忆超好,不说老三篇新三篇,小红本里的各段语录那也是背得溜溜的,老师和同学都是刮目相看。到了八个样板戏上演后,依旧是“如饥似渴”地学习,老段子新段子也是门清,提拉着嗓子唱去吧也从不含糊。而且哪个段子都不会混淆,与同学们演起那些段子来唱着轻松说着也轻松,现在想来都是“如饥似渴”下功夫得来的结果。
后来,为考大学读书背书虽也费劲,但是有了过去那些时候的积淀,到也在记忆的空间里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可见当年如饥似渴背书的底子也不是白打的。有时候细细想来,强迫的记忆却换来了一些收获,还是很值得的。
苍蝇多说明药喷的少
一早来到公司,只见在公司里打扫卫生两年的保洁人员小戚似乎是刚从乡下老家回来,与前台小邬聊得正欢。我习惯性地与小邬打了声招呼,却听见那个小戚在一旁嘟囔着:“在城里呆惯了,回到乡下可真不习惯。”
却原来这个小戚在乡下的老父亲得了急症,需要他们哥儿几个姐儿几个回家看看,顺便也都出些医药费。按理说小戚是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但是父女情深,因此也赶紧回乡下去了,没成想回去没住几天就不习惯了。看惯了高楼大厦里盥洗室的干净整洁,再加上保洁公司要求严格,三五分钟就要去打扫,几乎没啥异味,而乡下就不一样了,苍蝇蚊子三一群五一伙儿地叮咬还真热闹,没住几天小戚就仓皇地逃回了城里。可能是回想起来还是有些瘆,只见她舒了口气说:“还是城里好啊。”我问:“将来还回去不?”看那头摇得跟个拨浪鼓一般:“再说再说。”我就打趣道:“乡下环保,别看苍蝇多,却是没喷啥药的缘故,现在城里苍蝇倒是看不到了,你知道有多少农药等着害你得恶病?”“哇呀,真的么?”小戚睁大眼睛瞪着我。小邬笑道:“您尽吓唬人。”小戚夸张地拍拍胸脯子说:“是呀,可真吓着我了。”小邬却又说:“不过,这确实也是个实情,乡下比城里环保多了。”“啊……”小戚立马将脸拉成了苦瓜状,我却摇着头笑着走进了办公室,瞥了瞥窗外的阴霾天气,这些乡下人的苦恼又怎知城里人的苦恼。
说说枇杷
到东莞出差,却在驻地不远处看到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子,朋友告诉我那是枇杷林。我奇怪地问怎么没见果实?人家说枇杷也是有大年小年的。很遗憾的是我从没见过枇杷开的花是啥样,就连树上黄橙橙的果实也没见到,不过回家后却吃到了,嫩黄香软到也馋人口味。品赏着枇杷却记起一个故事来,说的是枇杷和琵琶两个词混淆的事很有趣。有人送枇杷与友并带有纸条,但因送枇杷的人误将枇杷写成琵琶,结果收礼之人见了就写了首打油:“枇杷不是这琵琶,只为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想起了这个故事就觉得好笑,因为我在上学时也分不清楚这两个词,不都是琵琶么,结果中学时在作文里闹了笑话,至今想来也脸热。
关于枇杷儿时还有个故事想来也有意思,邻家种有一棵枇杷多年未结果,那一年在邻居的精心照料下居然开花结果了,虽然只有一串的青果子,那也似宝贝一般欣喜,因着南方树北方栽,活了那就很不易,真真儿的是捧在手心里的宝儿。不料被我淘气的二哥看到后摘了就给吃了,然后却啐道:“宝贝什么,咋啥味道也没有呢?”青果子能有什么味道?老妈听了邻居的告状气得不成,为此二哥受到了跪搓板的处罚。而我却偷偷地跑到邻家的院子里,仔细地观察那棵枇杷树,普普通通的并没觉得怎样,只觉得邻居有些过分,现在想来当年的二哥确实有些过分啊。
十元钱
羊肘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