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爷不爷,先看鞋
——平步青云内联升
文/金中曰
我虽出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几十年,可是对那些老字号只是耳闻没有更详细的了解,但老北京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确实记得: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蹬内联升,腰缠四大恒。意思就是戴马聚源的帽子,穿瑞蚨祥的绸缎、内联升的鞋,腰缠东四牌楼四大恒字号钱庄出的钱票。而北京台经常会有一些老北京的故事播出,也就吸引了我去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老字号,了解老北京的生活。

去过前门大街的人都知道,大栅栏街上有座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的中国式建筑,那就是闻名京城的内联升鞋店。每次逛前门大栅栏我都要进去瞧瞧,但是那千层底儿的布鞋确实没买过,因为价格一直不菲,在七十年代就卖十元左右一双,有时候我就在想一双布面的鞋子咋那么贵?不过真正了解了内联升做鞋的过程,尤其是那千层底儿的制作过程还是感觉物有所值的。
就说从清朝时期,所有为官之人都要有双朝靴,而这朝靴就是内联升制作。有个传说就是,某官员到了内联升之前,就会有伙计将门口的两块方砖换成木盆,而官员经过时已经将那鞋印留在木盆中,然而官员进入内联升伙计好好招待着,一字不提朝靴之事,而官员走后,活计却笑着将取鞋的时间告之。当然据内联升的后人说,这只是一个传说。不过,当时细心的店主确实对来店做鞋的朝廷文武官员鞋的尺寸、式样等逐一登记在册,久而久之便形成一套《履中备载》。
可见当时朝靴也是很重要的一件物品,据说价码也得几十辆银子。有人说,咱怎知道这银子与现代如何比价?其实这几十辆银子相当于当时一般百姓若干年的收入,因此,过去穷人是买不起内联升的鞋,所以当时京城里穷苦的百姓也是自己纳鞋。而内联升鞋店,那内是指“宫廷大内”,“联升”是“平步青云、连升三级”的意思,示意顾客穿上本店的鞋子,可以官运亨通。看来当时内联升也算是面向官家或者豪门而开的鞋店。辛亥革命以后,朝靴被淘汰了,内联升就改做呢子面和缎子面的千层底儿布鞋。老北京有句俗话:“爷不爷,先看鞋。”
意思是说脚上的鞋是一个人的脸面。在当时,身穿长衫,脚上踩着一双内联升的千层底布鞋,那可是最时尚的打扮儿了。 
内联升最最著名的千层底儿布鞋一直是手工制作,光那鞋底子就要2100多针,熟练工人一般需要2至3天完成,一坐就是十二个小时左右,男式鞋底35层,女式鞋底31层。民间有句话叫做纳鞋底子粗针大麻线,可是在内联升里出产的鞋底却是细针大麻线,技巧还在那下锥子的角度上,必须锥锥垂直,否则人们穿着鞋子不久就会变形。在内联升里有个小小的卡尺子,可测量出鞋底每平方寸就有九九八十一针,可见纳得有多匀称,因此是不是内联升的鞋子用卡尺一量即可知道。
纳完的鞋底子还要用温水闷,闷透后再用锤子锤打直至线与布融为一体,看着这些复杂的工艺,我就在想一双内联升的布鞋够结实的,怪不得人们喜爱,那承载的程度不亚于一双皮鞋,可是穿在脚上比皮鞋舒服多了,用内联升现在80后的师傅所讲,穿在脚上那得是浮囊囊的软和舒适。据师傅介绍,毛主席自打49年进了北京城就一直穿内联升的布鞋。
其实,现在再去逛大栅栏,走进内联升再看看那鞋子的价码,估计一般人都买得起了,毕竟这布鞋即结实有舒适,回归自然真不如穿一双千层底儿的布鞋来得舒适可心,得空的朋友可以去内联升买一双试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