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姑”张少华,接地气的老戏骨
文/金中曰
——观电视剧《六块六毛六那点事》有感
我很喜欢看张少华的戏,一个很朴实的老艺人,偏偏在镜头面前那样真实又那样接地气,她的每部戏都让人看着很贴近生活,演得惟妙惟肖,就好像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位老太太,透着自然随意,无怪乎大家称其为老戏骨,可见演戏的功底至深啊。
在播放京味大戏《六块六毛六那点事》之间,北京台采访了饰演戏中的末代格格那姑张少华和其他的两位主要青年演员,即饰演武跃的李乃文和饰演马小琴的黄曼。没想到《六块六毛六那点事》这个剧的名字还是张少华给改的,因为她感觉这样改似乎生活气息更加浓郁些。不过现在不少的剧名书名都喜欢冠上个“某某的那点事”,也可能这样更贴近百姓吧,毕竟这些老北京人的生活不就是那点事么,可偏偏是那点事却让百姓喜欢看。
我是在北京生在北京长,虽然父母都是南方人,但是老北京的生活确实我很喜欢,尤其是在老北京的婆婆家住了多年,贴近老北京生活更被老北京的那些幽默、讲究、以及义气的行为所感染。而电视剧《六块六毛六那点事》就是讲述着老北京的故事,该剧的起因是因为女儿马小琴想给母亲那姑做生日买那宫廷甜点八小件,却因为收了武跃买酒的六块六毛六没有及时上缴,而落下了贪污的罪名发配到了北大荒,因此与武跃产生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然而,这对恋爱中的男女故事虽然感人,却比不过张少华饰演那姑更吸引我,因为看到饰演那姑,一个落魄的清末格格的张少华时,她的那口京腔京韵令我倍感亲切。
张少华将那姑快言快语,言辞犀利,既带有“没落格格”的孤傲气节,又有地道老北京的幽默性情演绎地淋漓尽致,每次我看到她在剧中出现,听着她的京腔就特别喜欢。按理说一个清朝的格格,自然应该受到礼仪的教诲,一举一动都应该是上乘的行为,循规蹈矩的做事情,循规蹈矩的说话。可是张少华饰演的的这个格格早就没有了那些旧的东西,也可能是因为她家庭落魄,也可能是生活所迫做起捡破烂的营生,使得她这么一个高贵出身的格格转变为拾破烂最底层的人,也就没了那些个高高在上的规矩所约束,剩下的只有那股子傲骨气节了。但是那姑做事依旧有原则,有里儿有面儿,别看她家原先的四合院被那个局长所占,局长夫人是她儿子的上司,但是即使是为了瘸腿的儿子她去那院闹腾,说话时依旧是“您”字儿打头绝不含糊,而她用带着土得掉渣的老北京话损人时,让人感觉那股子老北京劲头更有趣,看了使人忍俊不禁,又觉得特解气。
别看那姑落魄,却偏偏生了个如花似玉的女儿,这个“鼓楼一枝花”马小琴虽然漂亮但是也继承了母亲的一身傲骨,敢爱敢恨。然而在那个年代,漂亮的姑娘总惹些闲话来,好似也总与“破鞋”沾上边。然而对于女儿的行为,作为母亲的那姑却是坚决地支持,尤其是对已经是走资派儿子的武跃更是贴心,在那个年代来说实属不易,这恰巧也说明了一位老北京人的侠义心肠与爱憎分明的性格
好似每个与张少华搭戏的人都喜欢称其为妈妈来,就连饰演那姑的女儿黄曼也是感慨万分,并称与其对戏总有妈妈的感觉,以致两个人在现场抱头痛哭时很令人动容。张少华确实有这个魅力,别看老太太已经75岁了,但是在镜头面前她演起戏来绝对从容自得。尤其是以为女儿马小琴不幸遇难那撕心裂肺的痛苦,张少华演到最深情之处时,让所有看到的人们都是热泪盈眶。
我很喜欢张少华老师,一位演出很接地气的老戏骨。

温馨提示:本博文为金中曰在新浪博客原创,未经同意,一律谢绝转载。
《“那姑”张少华接地气的老戏骨》文章被2013年正月十五的《淮海晚报》第A13版:文化茶座刊用。谢谢编辑老师,谢谢姜卫华老师。http://szb.hynews.net/hhwb/html/2013-02/24/content_2500375.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