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金中曰原创剧评 |
分类: 文娱随笔 |
差异与迷惑
金中曰
——观看电视剧《我的孩子我的家》有感
我们国家从78年开始步入了改革开放的快车道,人们从沉寂中苏醒过来,开始了在创业道路上的打拼,也做出了许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勇敢创业之事。七十年代末,一场政治运动后的国家已经穷的不止是一穷二白了,所有的禁锢一下子全放开来,人们将迎来什么?不论是少部分人想先富裕起来,就是大多数人也是奔着这个目标而努力着,不管怎样,人们解放了禁锢已久的思想,使个劲地朝前奔,仿佛前方的道路上铺满了鲜花和钞票。在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之时,也因此而产生了不少负面结果,尤其是思想上的变化,这就是我看了《我的孩子我的家》后的一些感触。这是一部讲述三十年改革开放中一个普通家庭变化的电视剧,但是我在观看的过程中产生了些许迷惑,尤其是思想行为上的不理解,那就给该剧挑挑刺吧。
幺婶(萨日娜扮演)一家,典型的最普通的老百姓一家人,一对夫妻带着一个老人和六个孩子,屋里的一切都穷得叮当响,为了有个富裕的未来,孩子们的名字分别用上了“繁荣昌盛”,然而繁荣和昌盛却不是那么容易到来的。一个疲软的丈夫,一个盛气凌人的婆婆,好似幺婶在这个家像个母夜叉一般,把管着一切。婆婆不满意,丈夫老幺(刘佩琦)只知道喝闷酒,孩子为母亲的“背叛”不理解。为了这个家,对幺婶有好感的老刘帮助了她,心甘情愿的没有报酬地给幺婶钱资助她,她却也是一直与其暧昧着,这一点好似看不通,使人对幺婶的清白产生了怀疑。仔细想想现实中的情况,许多女人为什么会在家中强盛?难道她们凭的是自身的独有条件?除了夫妻男女之间到底有没有情谊等问题就浮出了水面。而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人们的思想还没有解放到那个程度上,所以,用那时候的眼光来分析这一切,男女之间真挚的情谊仿佛是有的,钱又算是什么,但是,经历了那场浩劫,人们都是小心翼翼的,唯恐出差错,所以幺婶这样做合理么?
因为儿媳妇的强胜,老婆婆看不惯,竟然逼着窝囊的儿子与媳妇离婚,儿子因遇到了当年相好的,从心里愿意离婚。这里我有些不理解,八十年代时人们的思想还没有那么开放,何况一个农村的老太太,保守思想应当是很严重的,但是那种逼着儿媳妇签字的场景已经比到了二十一世纪还要超前。另外,就说是为了儿子,圆儿子不受欺压的梦,对于儿子以前的女友竟然那样认可那样相信,拉着儿子离开了儿媳妇时,仅带上了其中的三个孩子,而且居然一分钱都不留给那母子四人,对于奶奶辈分的人来讲,似乎也太不近情理了,虽然那剧中老太太不断地说着自己恶毒,对不起儿媳妇,可是在现实中会这样么?
当我看到老四和一个朋友去广州倒买倒卖录音机,吃尽了苦头,但后来还是得到了甜头,就想起了我的一位朋友。她也算是那时候跑广州较早的人,几次广州北京下来,还真就发财了,头几次因为钱少几乎只能在广州买一两台录音机到北方来卖,利润绝对丰厚,因此,积攒的钱多了起来后,就越倒腾越多。可是发了财了,然后开始不检点,又将钱像散财童子一般的花个精光,其中被人骗去了不少,你们说这个现象不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最风行么,那种被骗的现象可真不少见。而剧中只阐述了成功,但是那些投机倒把的风险似乎没有多大,失去了教育意义的关键所在,因为改革开放的成功可不是靠投机倒把成功的。
当然,最后那点有些上纲上线,不过我看电视剧还是以休闲为主,因为这部剧的男女主角的饰演者刘佩琦和萨日娜都是我很喜欢的演员,所以就看了下去,不过看到了一些不理解,尤其是思想意识上的变化,估计在所难免,也可能作者站在的角度与我不一样,但不管怎样,萨日娜饰演母亲的角色我很喜欢,刘佩琦在这个剧中是真够窝囊的。
温馨提示:本博文为金中曰在新浪博客原创,未经同意,一律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