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的“人才”有饭吃
(2011-11-30 09:45:52)
标签:
金中曰漫谈管理人才杂谈 |
分类: 社会话题 |
听话的“人才”有饭吃
——漫谈企业管理人才
文/金中曰
最近看了船王女儿包陪庆关于领导力的一篇文章,她从他的船王老爸管理思路谈当今中国企业的管理思路,很有意思,特别是针对管理人才方面的一段话,我看了很有感触。
她说:“我觉得现在很多中层的管理他们选人都是选乖的,选听话的,我告诉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但是这个很难弄,什么都要你自己去想到,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你如何能够什么都想到,知道怎么解决问题,然后分咐他去做呢?所以这样的企业很难扩大,所以选好人的意思就是要选有创意,有更多的思想,给你的企业可以增值的。你用了他们还要想怎么样可以用好他,不让他们走。”
不少企业管理者,选择干部都有上面的思想,选乖的,选听话的,而包陪庆的建议需要大胆的管理者方才敢于采纳。因为企业在创新在发展,最忌讳的是内部混乱。在执行企业的战略上,许多管理者不希望节外生枝,因此选择的中层干部大部分是执行力强些,创造力差些,但是听话。还有一些是国内企业的弊病,那就是关系户式的干部,估计在许多企业中占有不少位置。这些干部不少是水平不够,需要企业代培的,因此听话就是最少惹麻烦的方式,他或她的身价在于社会人脉关系。
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下海到中关村试验区企业的,也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快速发展的时期,经历了这么多年,体会也是很深的。那时候选干部似乎比现在大胆的多,因为国家也在做着尝试,试验区,就是在做着实验,什么都是新的,有胆就上。所以,启用没有经验的干部是常有的事,所谓“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也算是那时候的写照吧。
有人曾经讲过,中关村遍地都是钱,看你能不能够看到和赚到。企业有了思路执行者是关键,假若唯唯诺诺,那钱就赚不到了,因此带头人就要有大胆的赚钱思路。慢慢地发展走入了正轨,许多制度逐步健全,因此,企业谋生存就要有一定的管理体系与架构,品牌效应也开始提升了身价。但是中国人有“一窝蜂”的习气,有人搞it赚了钱,马上类似it的企业就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铺满了中关村一条街。后来环保产业为朝阳产业,于是,又有许多企业管理者将眼睛盯住了这块肥肉。过去盲目地扩充,有不少企业没几年就死掉了,记得陈毅有段著名的话“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一定的聪明头脑和智慧,没有一个过得硬的队伍,的确在狭路中就会被挤掉。早期中关村的20强企业现在还有多少个,不少都是被大浪淘沙掉了,所以,这也是考验管理团队的经营理念,是否跟得上发展的思路?干部队伍是否过得硬?那些经验教训够现代管理者反思的。
因此,做稳做强,已经是管理者们心头的重点发展目标。在现阶段,经济形势很严峻,因此企业发展重点看的不是产值,更是收益,收益大了才是发展的基础,而干部的作用,很多管理者都会有分别的。太有创意者,其实是每一位管理者不太喜欢的人才,这类人中有出类拔萃者,他们有创新有思路,但是容易跑偏,稍有成绩,“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想法就会跑出来作祟,这也是企业管理者最头疼的事情,搞不好再把队伍带跑了。
反观听话的干部,虽然创意少,但是执行力度强,只要按照上面的意思去做,这类人才也是很受欢迎的,起码危险性小些。而针对这类干部,真的是待遇不好了,换个地方,他(她)照样可以吃香的喝辣的,条件会更上一层楼,听话有这样的效果,何不就这样听话呢。当年,蒋南翔有句著名的话是对干部讲的:一要听话,二要出活。我看现在也很实用。
所以说,在我看来,听话的,执行力强的中层干部,还是近阶段管理层比较喜欢的人才。
温馨提示:
本博文为金中曰在新浪博客原创,未经同意,一律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