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金中曰原创大学生就业杂谈 |
分类: 社会话题 |
信心可以找到适合的岗位
——观《毕业时刻》的思考
文/金中曰
感谢兰亭书院 圈将本文推荐到草根名博首页,感谢新浪管理团队的支持!
北京台热播过的《毕业时刻》,可以说作者将当代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着日趋严重的就业问题,而引起的一系列的故事都刻画得很精彩。对于老大学毕业的我,和新大学毕业的80后儿子,都曾经面临着这些问题。
当然,8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与80后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情况不同。那时候国家是管分配的,但是你不走关系不托人情,分配的单位就不会特别理想。我当时在学校是校排球代表队的成员,打了四年排球,曾经获得过高校第二名的好成绩。因此学校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为校增光者分配也优先。但我偏偏又是最后一批学生党员,所以校党委书记找我谈话,让我在新党员大会上发言,表态一定要服从组织分配,我丝毫没有犹豫就答应了。
那时虽说是国家负责分配,可看到同学们也是四处求人,目的都是为了分配个好单位。记得当时最受欢迎的有中央电视台、牡丹电视机厂、出版社记者等等。结果,毕业时我一点消息也不知道分配到哪里,最后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才知道是我的第二志愿,分到了仪器仪表厂。我的第一志愿填的是中央电视台,说心里话,之前我私底下还真在想,不论大会怎么表态,我是球队的怎么也会照顾一下吧?没想到我的球队朋友分到了那里,而我则与之失之交臂,不过无论怎么样后路还是有的。
再看儿子,进入新世纪,大学毕业早已是自己找工作了。在儿子毕业前,我就对他声明,别靠我们的关系,一切靠自己。儿子有些委屈,老公不理解,其实我的心里是有小九九的,我的一些朋友早就发话了,儿子就业没问题。但是我一直在想,不这样狠心一下,儿子无法得到真正的锻炼。
被我一逼,儿子去找天津的姐姐,我的那个在银行工作的侄女帮忙,侄女一口答应,让他到天津打拼。儿子一与我讲,被我一口否决。我的命令那就是,必须在北京找到工作,假若北京都没有你的立足之处,天津也一样。我这儿子也怪,学习不听我的,可其它什么都会尊重我的意见,因此他留在了北京。
头几天也是抓耳挠腮的,不知所云,与《毕业时刻》里的毕业生一样,烦躁不安,什么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等著名的招聘网站早就注册登记了,将自己的简历投递了上去,等的是一头雾水。结果一天,一个房地产公司忽然给他来信,让他去应聘。儿子问我,房地产是搞什么的?我说是卖房子的。我疑惑地看着儿子,这与他所学的专业真是南辕北辙,于是问他,你想去吗?儿子点头说想试一试。我犹豫了一下,因为不少人对房地产行业有一定的敏感甚至反感,但是我还是要看看儿子的能耐,所以最终没有反对。
接着面试、考试,一路下来他都通过了。上班没几天,发现经理不地道,自己辞了不干了。我一直关注着他的举动,对他的辞职没有任何评价。没想到他利用一天的时间,在中关村一带居然跑了十几家房地产公司代销店,回家后大口喘气,揉着脚大喊痛快。我问他怎么样?他信心十足地说,他在中关村一带调查了一下房地产的销售情况,一些经理当时就答应让他上班了,并对我以前教给他的一些企业管理知识能够派上用场非常高兴。然后又冲我挤挤眼问道:您儿子怎样?我伸伸大拇哥,表示为他高兴。后来,他就选择在一家离我家不远的公司上班了。
现在儿子是三口不离本行,信心十足地做着业务,每日里只是研究国家的房产政策,包括金融政策,使我这个搞了一辈子管理和项目投资管理的人听了头都大。一日,儿子很得意地对我讲,老妈,不是不好就业,而是看大学毕业生是不是认真对待就业问题,是否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好高骛远没有用,脚踏实地才是真。我挖了儿子一眼,你才工作几天啊,有点狂吧。不过私下里却在为他骄傲,因为他用行为告诉我,大学毕业生并不是没有岗位,而是你能否找到适应自己的岗位,眼睛不要总向五百强大型企业那里看,遍地都有岗位。儿子在房地产里干的很投入,才做了两年就已经升为店长了,这些都与他的信心和努力分不开的。也应了那句老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温馨提示:
本博文为金中曰在新浪博客原创,未经同意,一律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