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墙,依然风骨峭峻
文/金中曰

进入学校的西校门,首先会看到西院那依然挺立着的老屋和紧倚着老屋而站立的墙,苍老的身影掩映在松柏的苍绿之间。其实,墙和老屋是一体的,这是我童年居住的地方,是子弟们的骄傲。
我遛弯时经常会去光顾那里,不舍的情怀总是油然而生。走过弯弯的小路,眼前就会看到那用灰砖堆砌的老墙,厚重,朴实,顽强地站在那里,任岁月不断地侵蚀,留下了满面的沧桑,唯一不变的是那挺直的墙脊。落叶在脚下发出沙沙的细语,远处的马路上很是热闹,这里却是静然一片,墙内偶尔有人影晃动,那已是后来居住的人家。学校把这里当作了近代名人的民居,因此给与了保留。
我独步徘徊在墙角下,轻轻地用眼波抚摸着老墙,望着那旧日留下的痕迹,回味着过去的岁月,体会着生命力的顽强,欣赏着智慧的发源地,像品着一杯老酒一般,如醉如痴。上前去,我慢慢地捋着那老墙的砖缝,却有一些灰尘剥落了下来,细尘把眼睛迷住了,墙似乎感觉到了我对它的关注,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欢迎我。将耳朵贴近墙身,依稀听到远处上课的钟声敲起,美丽的校园融在了晨光里,随着钟声一起震颤着,接着,那朗朗的读书声穿越空间隧道钻进了耳鼓。
自老屋落成的那日起,这里就有了教师之家,墙却试图将外面的世界与里面隔离,保护着里面的人们安全地生存,并提供了一个创造奇迹的场所。它围住了斗室,让大量的书籍成为了依靠,著名的定律从墙里谱出,震撼着整个学术界。老墙见证了许多知识分子为国家的兴盛所做出的贡献,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在他们的带动下,莘莘学子们仍然努力地耕耘着。而面临艰苦的生活和民族的灾难时,坚强的人们仍为教育事业坚持不懈地努力,充分体现出了那种"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以及刚直不阿的气节。
当年纸屑堆满墙身时,老墙曾经努力地抗争过,可是换来的却是痛苦地呻吟,好似鲜红的烙印永远不能驱除一般,打在了墙的深处。在山河处于危难之时,痛苦没有磨掉坚强的意志,呐喊的声音跳跃过高墙,从老屋的上空冲了出去,带着前辈们为了国家强盛的期望冲了出去。“知识就是力量”,当南巡的讲话传遍祖国大地,为国家的未来,为科技的腾飞奠定了基础时,老墙也焕发了青春。作为后辈,我们感受到了那股力量,为之骄傲,为之亢奋。
老墙沉淀着一切,包括子弟们的成长,顽童们的嬉戏似乎一直也在影响着老墙的情绪,它欢喜看到快乐的元素在跳动,空气里并不是永远凝结着沉重的声音,逝去的景,留下的并不只是痛苦。夹竹桃倚墙盛开着,苍松翠柏环拥着它们,花草的香气中留下了子弟们攀上老墙的童趣,那些欢快的故事,也同样地融进了老墙的身影里。我每次经过老墙,似乎总能听到那些童年的歌,激起我对时光的眷恋和回顾。
静悄悄地,我不想打断老墙的沉思,漫步环着老墙走离了开来。哦,我想,老墙,我为之骄傲的景,你已经深深地扎在了我的心里。

清华西院的格局是四合院式的建筑,墙也就和老屋连在了一起,三面屋子的后山墙形成了院子的三面墙,而南面的墙却又是前个院子老屋的墙,唯有留出大门的通道来,以及少量的围墙。当然,新旧西院的格局各具特色,有所不同。
西院的历史可以参见《我们出生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引以为荣!—西院,故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58efb50100d46d.html
我曾经写过不少关于西院童年的记忆(清华西院帮的博客里也不少),那里有我儿时的梦。因此,只要提笔就会有许多的思绪在翻转,我想这种情感会一直指导我写下去。我会不断勉励自己,继续,坚持,加油!

温馨提示:
本博文为金中曰在新浪博客原创,未经同意,一律谢绝转载。
欢迎关注 阳光精品圈子http://q.blog.sina.com.cn/guoqing101
圈内有不少加“ ”的好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