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铁饭碗”到“泥饭碗”的转变(回忆改革三十年)
(2008-10-13 13:36:02)
标签:
金中曰原创文化 |
分类: 社会话题 |
当我看到我们产业系统组织开展 “我心目中的改革开放”主题征文活动的通知时,心里不禁感慨万分,改革开放的开始应该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距今已历经三十年。回想当年,那真是一个激流勇进、大变革的时代,许多的新生事物不断涌现,使人们应接不暇。尤其是将“铁饭碗(有永久的饭票)”扔掉,而去端“泥饭碗(饭票不稳,时有时无)”的事情更是如此,让许多人们包括我自己也在心灵上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因为那毕竟是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文革刚刚结束,改革开放初期,也是中国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开始。
我大学毕业时仍然是要国家统一分配的,记得我在毕业前夕的入党誓言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坚决服从国家及党组织的分配,到一线去,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当年的豪言壮语仍在心中激荡。而这时国家正在开始变化,改革的步伐开始大踏步的前进,特别是中关村一带,自83年开始涌现出许多新型建制的公司,如联想、京海等。我那时候被分配到仪器仪表厂,入厂一年就担任了车间主任,干得也正是热火朝天,整天忙里忙外,但对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尤其是人员离职的现象增多居然一点也不知情,报纸虽有些报道,但没亲眼见到总觉得是在云里或雾里,那是怎么可能的事情呢?直到有一天,我一个分配到首钢工作的同学找我,告诉我她要辞职到中关村一个叫京海的公司去搞计算机。天啊!我一听大惊失色,惊讶地望着她,你不要工作了?以后怎么办?万一公司倒了呢?这可是铁定的“泥饭碗”呀。在我猛烈的炮击下同学只是笑笑,她看着我说,你还是那样,一板一眼的,是个听话的干部(我在大学一直任班干部),外面变化可大了,难道你不知道?我摇摇头。亏你当了那么多年干部,北京市发生那么大的变化,你居然不知道?同学带着嘲笑的目光看着我。哦!我有些惭愧地低下头。想当年,我在学校在班里,可以说是许多同学的知心朋友,他们有事情总爱找我商量,我也会帮他们出些主意,没想到刚毕业才几年我居然落伍了,因此心里难免有些失落,同学看出我的想法,又安慰道,也不怪你,谁叫你那么革命呀!哇,一顶好高的帽子给我戴上,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最后,看着她铁定要离职的决心,我从内心深处想支持她,但又无比担心,可另一想她下大决心离职,其实已成事实,现在是非常需要我这个老同学的支持而已,那就不妨试一试,毕竟她还年轻。于是我表示道,你已经辞职了,不干也得干了,去吧。她听后高兴的走了,走前告诉我,若要在这里干得不痛快,到中关村找我去。好!我答应道,心里却想,还不知道怎么样呢。
八十年代绝大部分人的档案仍在原单位,那时还没有人才交流中心,个人档案均在任职单位存放,包括找我的那位同学也是如此,离职了档案也一直未能拿出来,个人风险是可想而知的,前途如何一切都是未知数。到了九十年代初,离职的人员越来越多,而我怎么也没想到这种事情也将发生在我的身上。因为母亲的突然去世,父亲希望我能够在离家较近的单位上班,于是有人告诉我,一是顶替母亲进学校,二是到清华组办的公司工作。而且再三告诉我,一个是铁饭碗,一个是泥饭碗,但是后者的活动性强,也有利于我的发展。为此,我整整思考了一周的时间,一直举旗不定,后来想到前几年弃国企到私企我那在京海工作的同学,不是一直干得很好吗,而中关村一带不是已经搞得轰轰烈烈了吗,为了家人,为了自己的发展,我何尝不一试呢?于是我咬牙认可道,就将这“铁饭碗”扔了吧,端一端“泥饭碗”又如何?再后来我就揣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进入了清华紫光,而端起这“泥饭碗”一干就干了将近二十年。
改革的浪潮永远会将勇敢者推向浪尖,而在浪尖上的勇敢者也永远是时代的先驱,我为自己能够勇敢地迈出这一步,在风口浪尖上搏击了一下而骄傲。现在当然是人力资源管理及流动性非常的随意,也不会有人为端的是永久的“铁饭碗”或易碎的“泥饭碗”而操心,人们努力的方向将是怎么样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而回报国家的问题。但是在当年,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对将“铁饭碗”扔掉,而去端“泥饭碗”的人们来说,那还是需要一些勇气的,也正是这些人的勇气推动了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