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碎碎念
赵永武
意义
我们总是习惯于认为所有的过程都有意义。其实,认为太阳从东走到西是为了普照并且温暖万物,那是童话——太阳不过是按它既定的轨道运行而已;认为花草从荣到枯又从枯到荣,是为了装点我们的生活,那是拟人的手法——花草只不过是按照自己的生命节律生生灭灭而已;认为每个生命来到这个尘世,就必然肩负着某项使命,那应该是妄语——所有的生命来到这个尘世,都生发于偶然。也就是说,这个地球上有你不多,没你不少,因为你没有到这个地球上"非来不可"的理由,地球也没有"非你来不可"的理由,因此,你既然来了,你就得为你的生命寻找并赋予在地球上存在的理由,换成通常的说法,那就是:你必须要为你的人生寻找意义,并赋予意义。就这么简单。
随波逐流
也许,你只有走到街头上,才能真正体味到"红尘滚滚"这个词语所折射出的,关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这个世界的那种意味:忙乱的、喧嚣的、动荡的、势不可当的等等等等。南来北往的人,南来北往的车,东来西往的人,东来西往的车,都搅和到一块儿啦!乱成了一锅滚粥。恍惚间,你可能会有一丝疑惑闪过:这就是我们生存的背景吗?是的,这的确是我们的生存背景:忙乱、喧嚣、动荡、又有某种势不可挡的裹挟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生存,最轻松的选项或许就是,跟上别人的脚步,踩着别人的节奏,我们前行。
焦虑
一些人的心,永远在舞台上。他们需要表演,就像眼睛需要眼球,人需要呼吸和心跳;一旦有哪一个生命瞬间,他们被剥离了表演,立刻就会感到活着了无生趣。他们痴迷表演,连自己打个喷嚏,都想惹来眼球的关注;如果一时没有人的眼球招惹,招惹来猫啊狗啊的眼球也不赖。他们善于表演,就是打个喷嚏这么简单的事儿,人家都会弄出艺术效果来:甚至都带了儿化韵,甚至,还尾音上扬,就像当空里抛出了一条细的钢丝………
他们未必知道一种真相:在这尘世上,几乎没有几个人真正在乎他们是谁:他们是尘埃中的玫瑰,还是草丛里的荆棘,对别人来讲,似乎并不重要。他们就好像卡夫卡笔下的“土地测量员”,身份暧昧不明,前程扑朔迷离,做事莫名其妙,只是附着在时间的链条上,随着链条的运动方向,误打误撞。但天长日久的,他们却为一种焦虑所折磨,一种挥之不去的莫可名状的焦虑一一倘要强为之名,那也许只能是,一群一直想要知道自己是谁的人却一直不知道自己是谁,一群有强烈存在感的人在强烈地寻找着存在感,却一直找不到,于是焦虑。
问题是,纾解这种焦虑,他们却想依靠别人的眼晴。
困惑
有些路,走着走着,就不知道怎么走了,而且,几乎没有人能,也没有人有闲工夫为你指点迷津,只留给你一个叫做“迷茫无助”的人生状态。
举起的棋子,抬起的脚,描摹的应该正是这种状态。茫然、迟疑、不知所措等等,是这种状态的关键词。但更要命的也许还在于,我们根本无可选择。标志着人类理性的选择遇到的恰恰是缺乏理性的生活。谁也不知道,棋子和脚落下去会遭遇到什么,是比之前好还是比之前糟,可能永远是个谜。
有些人际关系,处着处着,就不知道怎么处了,而且前人的蓝本往往对你起不了指导作用,人心难测,人情淡薄,你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你也无暇去应对,只给你留下一堆黯然神伤的破碎情绪。
有些事情做着做着,就不知道怎么做了,而且别人的经验对你明显没有多少指导意义,世界总是变化太快,只给你留下“老虎吃天,没处下爪”的迷乱和烦忧。有些原本引以为知己的朋友,来往着来往着,就渐行渐远变得日益陌生了,所谓的"畜生越走越亲近,人却越处越陌生",徒然给你留下一颗幽怨和失落的心,在风中体会受伤的滋味,并且苦苦思索人生。
呵呵,所谓的世事无常,所谓的前路迷茫,恐怕也无非如此吧?从这个意义上讲,行走在人间,是不是就像那句再熟悉不过的话语:摸着石头过河
无常
一路走来,人生的残酷和虚无,不止是你"纵有千年的铁门槛",也免不了"终须一个土馒头";也不止是岁月以不可逆转的方向,和无可阻遏的速度,裹挟着你由黄发垂笤,最终变为皓首白发,末了再不容商量把你塞入那个"土馒头"。更日常、更蚀骨的折磨还在于,你纵有千般的柔情付出,也敌不过人情的反复和多变;你纵有万丈的豪情和千倍的努力,也只须一个小小的意外,就会让你空自发出"壮志未酬"的悲叹;你纵有再善良的期盼和再美好的愿景,也难敌一个意料不到的变故……这就是无常。在无常的脉脉温情下,你不过是一只蝼蚁,或者一片枯叶。如此而己。
因果
无论如何,我是坚信这世上有因果报应的。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你做了恶事,亏欠了别人,你自然就“有余”了,“有余”了你肯定会被“损”,以“补不足”,这是天道,自然规律,谁也逆转不了的。对应于这句话,老子又说,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就是说,人类社会恰恰是相反的,正如马太效应所说,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无论是东方的老子,还是西方的马太,他们当时说这些话时,肯定是从当时的历史环境出发的,可以理解为一种愤激之词。从长远看,人道最终要服从于天道的,正如陈老总所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他强调的是“时候”,也就是“时机”,而在佛教里边,强调的则是“因缘”,有佛偈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也就是说,只要时机到了,或者因缘会遇了,善恶终了都有报的。
累并亢奋着
这是一个慵懒的午后,我站在国道边的一棵行道树下,神思显然还没有彻底从午睡的迷糊中苏醒过来,目光一定是痴愣愣的吧?一辆车嗖地驶过来,一辆车忽地驶过去;又一辆车轰鸣着驶过来,又一辆车嘶叫着驶过去;无数辆车咆哮着驶过来,数不清的车辆干吼着驶过去。都像飞梭一般。恍惚间如看电影里的快镜头。大家都在忙。所有人都在奔忙。全世界的人都忙得像飞旋的陀螺。为了有理由的名堂,或者没名堂的理由。亢奋?是的,亢奋!这个词应该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
可是,却常能听到有人喊累,也听到有人常喊累,累,俨然己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流行病症。我留心观察喊累的人的表情,无一例外,他们的眉头处都纠结着一股子浓浓的厌倦气息。有个陌生的茶叶店的女老板,我品尝了她沏的一杯功夫茶,又买了她一袋茶叶,拢共在她店里待了不到半小时,却在她笑语盈盈的言谈间,冷不丁听到一句"颇烦",冷不丁又听到一句"颇烦很",先后听到过四五次。颇烦,就是累,本地的方言,贾平凹在《秦腔》里高频率用过。她的唇齿间蹦出这个词儿时,脸上的光彩一瞬间里也暗淡了下去,眉目间、唇齿间都明白无误传递出阴灰的厌倦来。自问我算不上挑剔顾客,想来她的"颇烦"不是针对我的吧?我当时只觉得好笑,农民在田里的毒日头下挥霍着汗水也挥霍着体力时,也不见得喊累,你一个卖茶叶的,空调下坐着,重不挑轻不拈的,反倒不停歇地喊"颇烦"?呵呵,真应了那句话:忙人不累闲人累"。也就是在这一瞬间里,我脑子里电光火石地一闪,大致触摸到了在这个时代,"累"之所以成为流行病的原因:好多人,好多好多人,面对着一个个鸡零狗碎的流水似的日子,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当然,可能更不知道自己当下里在干什么。只是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踏着岁月的行板,明明不知道为什么奔忙,却在马不停蹄地奔忙着;明明不知道为什么颇烦,却无时不刻不觉得颇烦。大概是因为心里意义感的匮乏而空虚,因空虚而无聊,因无聊而厌倦,因厌倦而颇烦吧?他们就这样几年如一日,几十年如一日,一百年如一日,一方面颇烦着,一方面亢奋着。典型的无事忙。倒也是一种生存景观。
生死
不管人们愿不愿意承认,也不管人们愿不愿意接受,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这个世界离开了任何一个人,地球都会照常运转,太阳都会照常升起和落下,欢庆的节日都会一个接一个照常到来,别人都会照常跟上狂欢的队伍,去奔赴一场接一场的盛宴。这样的事实让人们不免沮丧,和气馁,但细想想,就觉得人们的沮丧和气馁,实在是没有道理,明显是自恋情结在做怪了。其实,任何人活着,都跟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那些活物一样,不过是个有生命的存在而己。任何一个有生命的存在存在与消亡,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若是有任何一个有生命的存在消亡了,都会天崩地裂一回,或者最不济像窦娥冤死似的天降一回异象:六月天飞回雪,那这个世界岂不太无常了?太无常的世界人还怎么活?说到底,人的双脚只有踏在有常的世界上,心里才稳当些。
所有人——不,应该是所有有生命的物种,最终都会丧失了生命。按照两千多年前那个老哲学家的说法,这叫“有无相生”。所以,人类从古到今,一直都有人在探究“怎么死”的问题,准确说,是“怎么死得有价值、有意义、有尊严”的问题。于是,就有了很多的答案和很多的说法。世间事,往往是答案和说法越多,真相反倒越迷离。
死亡,终归是未来的事儿;活着,总得往前走。催促(或者说裹挟)着,鼓舞(或者说鼓惑)着我们“向前走”的力量,究竟来自哪里呢?细细考量一番,应该大体上是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现实里微不足道的些小成就,对于所谓幸福时刻(或者惊艳时刻)的期待,某种关于当下和未来的幻觉,在身边幻起幻灭的细碎快乐或者烦忧,某种或崇高或卑下或神圣或平庸的使命感……
网友链接
水云魅影(朋友):人生就是穿着锦衣夜行,打扮漂亮自赏,看别人吹拉弹唱,热情为别人鼓掌,期待自己上场却又怕上场就冷场。人生地还不熟,天高皇帝也远。这人生索性老天,看赵老碎碎念!
陌上听风:生存在这个世界,自然要适应自然法则。有人硬要逆规律而做,下场可想而知。因果,生死,祸福,一切皆有存在的意义。
清泉石上:人生的意义在于你经历了焦虑与困惑之后的成长,去悟活着的意义,无常的世事包容万物,所有生命的诞生与结束是不可逆转的自然律规,这就是道的存在,也有因果的有在,最终没有哪个生命不穿越各自生命中的哪堵墙这便是人的意义,生命的意义……?!
楚歌:进入多产期了。
飞雪人 强登第:赵老师文笔很好,写得也好。
三省堂(国学)赵永武:人生碎碎念,关于人生,关于我们寄身于其中的这个世界,关于寄身于这个世界的我们,零敲碎打一些感悟,有如夏夜里的磷火一闪……
杨帆:知识与言语只是一种外在能力,它只作用在人的眼睛与耳朵。唯有内在心灵的境界才具有强大的摄受力与加持力。因为它来自心灵深处,所以也作用在心灵深处。摄受力就是凝聚力与领导力,加持力就是穿透力与持久力。我们应该随时准备好奉献,付出与失去,因为我们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不停地得到,已经太多太多!我们今天所有得到的,都是由于我们曾经奉献,付出与失去的结果,而我们今天的索取与得到,就如临时租房借房间,总将归还。不要说身外之物,就是我们这个相依的身体,期限一到,也必须归还,来来去去,得得失失,这本身就是宇宙的法则。所以我们不能只习惯得到,还要训练自己乐于归还!这样的人生才会是最快乐的。
三省堂(国学)回复杨帆:第一次见你写这么多字,而且没有错别字。强!
杨帆:谢谢主席夸奖!比如路,我们不为走到,只为永远走不到,我们只为悟道,因为一悟就到。
王红相:生命,或许就在思虑的过程中,走了,只留下因果,如烟,如雾。我,只是个空无。
刘珂:活着的任务就是好好活,活着说死就跑题了。死的事留给死后再说。
三省堂(国学)赵永武:死的事且留下,待死后跟“死鬼”们讨论。
超级链接
忙碌
赵永武
在秋天里寻找秋天
在爱情中追寻爱情
在活着时寻觅活着
赵永武简介:副研究馆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作协会员,西安市作协理事,西安市首届签约作家,西安市“德艺双馨”会员,已在国内期刊报纸发表小说、散文、评论等近200万字,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离婚女人安小雅》和《寻她千百度》两部,小说评论集《三省堂游艺》和散文随笔集《三省堂随笔》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