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宝鸡日报》副刊刊发随笔《中国式狂欢》
(2014-06-20 14:57:38)
标签:
育儿 |
中国式狂欢(三则)
狂欢,中国式的
到处都有狂欢的队伍。人们涂满油彩的脸上盛满了笑意,结成浩浩荡荡的队伍,从一个景点涌向另一个景点。然后,在镜头前表演着各种主题各种风格的行为艺术,尽显妖娆。每天都有盛宴,为了别人的新生或别人的老死,为了幸福的到来或灾祸的离去,为了没名堂的理由或没理由的名堂。酒,作为人生道具,粉墨登场,瞬间里,有人豪情万丈,有人疯疯癫癫,有人鬼哭狼嚎,有人英雄气短。随时都有出名的不出名的人在镜头前装疯卖傻,或者兜售自己已经所剩无几的隐私,照例又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全民的唾沫满天飞。一时间,真话与假话,痴言与浪语,解释与澄清,反诘与指责,等等等等,七十嘴八十舌,嘤嘤嗡嗡,轰轰隆隆。还伴有暧昧的泪水,可疑的伤口,声情并茂的表演。夜空里也随时有烟花爆出绚烂的色彩,伴着悠扬的笙歌,伴着迷离的吟唱。以此为背景,有很多人,男人和女人,在狂舞着身躯,沉醉在节奏中;还有很多人,老的和少的,在赌桌前吆五喝六地,博弈着自己的未来。虚拟空间里也一刻不得消停,巫婆样的“超级玛丽”还没有老去,“半夜鸡叫”的周扒皮又被一片打斗声从墓坑里惊醒;妻子把丈夫揪着耳朵从床上拎起,只为了让他赶早儿去“偷菜”,小朋友把爸爸从酣梦中摇醒,只为了让爸爸分享自己“打飞机”获得了突破的喜悦……
狂欢是狂欢的唯一理由。人们在狂欢中沉醉,在沉醉中狂欢,装点着别人的盛世,也装点着自己有关盛世的幻象。真的,用不着怀疑人们的狂欢精神,如果他们认为有必要,他们会给每一个流水似的日子,赋予特殊的意义,让每一天都成为狂欢节。
旅游,中国式的
踩着别人的脚步,大家呼朋引伴的,结成狂欢的队伍,从一个景点涌向另一个景点;跟着别人的视线,大家大呼小叫着,欣喜地奔向一个又一个似曾相识的景观;然后,模仿着别人的样儿,摆出各式各样的POSS,让人用镜头记录下自己跟眼前这个世界瞬间的联系,好待到闲暇时,发到微博或微信里,告诉尘世上每一个熟悉的不熟悉的人:什么什么地方,我们来啦!不会玩微博微信的,至少还可以拿回家后,给亲朋好友炫耀,炫耀自己生活的快乐和品位。再然后,挤着别人的身体,凑到明知宰客的购物摊点前,挥霍着平时好不容易积攒的钞票,伸长脖子挨宰,买回一大堆几乎没多少用处的玩意儿……待到人困马乏之际,坐进返程的车里,骨碌着眼睛回味一阵子,再附和着别人的腔调,嘀咕一句:人看人,没意思……随之,脸上就真真切切显出了沮丧的神情。
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一旦逮着了什么机会,大家的心里又会蠢蠢欲动了:该出去逛逛了!这样想着,已经利索地加入了各种名堂的名曰“旅游”的狂欢队伍——哪怕是故地重游呢!
又是一年旅游季
又是一年旅游季,又是一个跟往年没有多少不同的“五一”小长假!西湖边上,有网友吐槽:只见人,不见桥。马嵬坡前,友人感叹:只见人,不见历史。动物园里,有人调侃:里边99%的动物是人。放眼神州大地,举凡有点名堂的景点,哪里不是人摩肩接踵,人重重迭迭,人影影绰绰,人黑压压一片汹涌的海洋?莫非真被那句话给说中了:所谓中国式旅游,就是到陌生的地方去人看人?
也许,人们真的应该思考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去旅游?是为了打发假日里的空虚和无聊?是为了调剂心情,放松身心?是为了增长见识和阅历?抑或是仅仅为了跟上别人狂欢的脚步?或者仅仅是为了到陌生的地方去人看人?或者仅仅是口袋里有了两个闲钱,找个地方把它花出去?或者是某种生活惯性使然?又或者,干脆就是为了去拍几张照片,好告诉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我的双脚曾经都走过什么什么地方?
难怪有人会在网上发帖感叹:旅游是一种无药可治的病。如果不是故作惊人语的话,这句话是不值得细推敲的。说起来,旅游本身还真算不得是什么无药可治的病,甚至算不得一种病——旅游的好处无需赘言,人人都能一二三四甲乙丙丁罗列出好多条来——倒是糊里糊涂踏着别人的节奏,跟着别人的脚步,与自己内心无关的旅游,才真是一种病,甚至是一种无药可治的病。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