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作家走近太白山活动完成的任务:太白山写意
(2013-12-05 22:04:35)太白山写意
赵永武
小时候,常听父辈们念叨:太白积雪六月天,觉得甚是稀罕,太白山就算在我的心里播下了一粒种子。后来看了一些小人书,知道这世上竟有蓬莱仙岛,岛上住着神仙,不知怎么的,意识里竟将太白山和蓬莱仙岛混在一起了——反正都是神仙住的地方,混了就混了吧。再后来,念了书,走的地方多了,常见四里八乡的街头有“太白山草药”的招牌,也常见一些游医打着“太白山神医”的旗号四处游走,才大略知道,这仙山上不仅住着神仙,而且没有闲草,一花一草一木都有神奇的药效,太白山就在我的心里扎下根了。心想长大后,一定要到太白山上走一趟。再到后来,接触的世界更广大了,才发现,太白山在好多人心里,其实是一座圣山,他们在谈起太白山时,言语间、眉宇见流露出的那种赞叹和仰慕,真的很能打动人的心,这就更坚定了我要登上太白山的决心。及至参加工作后,我先后六次胼手胼脚登上了太白山,才真切地感受到,每登一次太白山,都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朝圣历程。
登过太白山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她的每一寸肌肤,她的每一处褶皱,她的每一丝毛发,她的每一缕细微的风吹草动,她的每一次没来由的狂暴发作,她的每一抹眼波流转的魅惑,她的每一个黯然神伤的表情……都是美的,都值得默默品鉴,都值得细细体味,但是,她“不言”。有“大美”而“不言”者,肯定有大德。有大德者,须当敬之,仰之,静穆垂手对之。任何浅薄的惊叹,都是不当的:以人的愚鲁的聒噪,面对大德者包容一切的沉默,自然是人首先失了礼数,失了分寸,失了敬畏。任何挖空心思的赞美,都是苍白的:要么大而无当,空洞无物,要么挂一漏万,东鳞西爪,要么只剩下一堆情感过剩的言辞,和泛着白泡儿的口水。总之,就是不能穷尽她的美貌,她的风姿,她的品行,她的气质,她的操守……
登过太白山之后,我才发现,曾经或者正在流行的一些理念和观点,其实是十分可疑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诗里的经典句子,影响得一代又一代人认为,只要登上巍然高耸的顶峰,就可以“小众山”甚至“小天下”了,自然,我也不例外。但是,当我登上太白山最高峰拔仙台后,装模作样地俯瞰四围的群山时,却发现四围的群山并没有小下去,反倒显出了另一种伟岸的风骨;而且,天下也没有小下去,反倒更为苍茫广阔了。我顿时没有了那种“小众山”乃至“小天下”的豪情,心头滋生的,只有敬畏,是的,敬畏!我想,我之所以能够自以为是地“俯瞰”群山,只不过是因为我站到了太白山暂且借给我一用的顶尖的高度上。我继而又想,如果杜甫当年登的是太白山,而且真的登上了拔仙台,他老人家恐怕就不会写出这样的诗句了吧?还有,“人定胜天,”这句那些年叫得很响的话,在我登上拔仙台的那一瞬间,也变得不堪一击了。且不说登顶之路的漫长和艰险,考验着人的体力、耐力和意志,也不说山间的气候变幻无常,可能瞬间置人于困境,单说这拔仙台的恢弘气度,先自让人气短了三分。可以说,只有登上拔仙台的人,才能真正领略到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才真正能够体会到“万里云山极目游”的感觉,才真正可以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才能真正领教到大自然的博大、庄严和神秘!如此法相的大自然,岂是我等血肉之躯的人类可以轻易征服的?那一刻,我在想,我眼下之所以能够站在这心仪的高度上,只不过是因为我首先征服了我自己,战胜了自己的软弱、畏惧和三心二意。
登过太白山之后,我也收获了很多新的体会和感悟。攀爬在树根纵横、乱石遍布的林间小路上,在穿空的巨石间跳上跳下,从树的枝杈和荆棘丛中钻进钻出,我蓦然悟出,什么是世间最难走的路了。人只有走过了最难走的路,才有可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同时我也悟到,就是这最难走的路,也得自己一步一步艰难跋涉,没有人能够帮助你,也没有人能够替代你。这无疑是我们这些“在路上”的人的宿命。既然意识到了是宿命,那么,我们何不埋下头去,只顾走自己的路?咬紧牙关走,步履铿锵走!只在偶尔间抬眼,辨认或者修正一下前行的方向……